一、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國家糧食局共建,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11計劃。
歷史沿革:
2004年,鄭州工程學院和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合并組建了這所省屬高校。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工程學院的前身是鄭州糧食學院。這所創辦于1959年的學校,先后隸屬于糧食部、商業部和國內貿易部。國家糧食局糧油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就設在這個省屬高校。
師資力量:
雖然幾易其名,但與糧食相關的領域依然是學校的強項,老一輩的專家教授中有:
陳啟宗教授:中國儲糧昆蟲分類學科創始人
路茜玉教授:糧食缺氧儲藏研究的開拓者
張根旺教授:率先攻克大豆磷脂提取加工技術
周乃如教授:解決了糧食筒倉防爆難題
更牛的是,目前,全國約70%的大中型小麥加工企業、50%的植物油加工企業、90%的大豆磷脂加工企業采用了這所學校提供的技術。
二、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理工大學(原長春光機學院)是一所以光電技術為特色,光、機、電、算、材相結合,工、理、文、經、管、藝、法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長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國光學英才搖籃”的美譽。
歷史沿革:
在理工大學滿天飛的今天,這個名字沒有任何特色。很多本地人在聽到“長春理工大學”時,也是一臉茫然,非得說是“光機學院”,才能恍然大悟。
1958年,時任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的兩院院士王大珩,本著產學研結合的理念,為了在教學方面有所突破,創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
當年學院是按照圣彼得堡國立精密機械和光學學院建立的。半個世紀過去了,老長春光機學院的隸屬單位換了一茬又一茬,1999年被下放到地方,2002年更名為長春理工大學。現在成都、西安、合肥都有了光機所,全是從長春光機所分出去的。
優勢專業:
學校創建之初有5個專業,主要是光學、機械、材料、電子這幾個老牌專業,現在依然是學校的優勢專業。從這里走出了蔣筑英等15位院士。
研究所:
長春光機所是中科院系統最大的一個研究所,年科研經費近20億元,現在的長春理工大學會從中分到近1億元,這與原來的行業積累不無關系。
三、武漢紡織大學
歷史沿革:
武漢紡織大學最早的名字叫武漢紡織工學院,隸屬于原紡織工業部(1993年后改為中國紡織總會),是原來這個系統著名的“八大紡院”之一。
1998年隨著政府機構的調整,它被劃歸地方,1999年改名為武漢科技學院。2000年前后,“八大紡校”全部脫掉了“紡織”的外衣,掛上科技新衣。以武漢科技學院為例,從冷門的關鍵詞變成熱門詞,改名后的招生飆升,但學校也沒有了自己的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770所普通本科類院校中,冠以“科技”“理工”“工業”字樣的高校有115所。據說,這些高校教職工在交換名片時,都要進行“翻譯”:我原來是干什么的,你原來是干什么的?
突出成就:
2008年、2009年它連續兩年獲得3項國家科技大獎。而被譽為“棉花田里的袁隆平”的徐衛林教授發明的“嵌入式系統定位新型紡紗技術”,帶來整個紡紗業的技術革命,并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恢復特色:
紡織是該校最有特色的部分。2015年5月26日,武漢科技學院恢復本來面目,正式掛牌為武漢紡織大學,讓“紡織”兩字重新回到校名中。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