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華大學宣布所有本科專業開啟大類招生后,記者了解到,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將推行大類招生。新高考改革浪潮中,選考科目將直接與大學專業掛鉤,高校也不再一味標榜自己在國內外的綜合排名,而是通過“大類招生+入校分流”、降低轉專業門檻、強化輔修等方式,讓學生選擇真正感興趣的專業。
什么是“大類招生”?
大類招生是在本科教育中,按專業大類進行招生工作及培養工作。按大類招生方式錄取的學生入校后,大部分院校先期不分專業,按大類統一教學培養,進行通識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和專業基礎教育,經過1—2年(部分院校是一個學期)的基礎培養。
采用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意向和興趣愛好選擇大類專業中包含的專業方向繼續學習;學校依據學生前期學習成績,綜合考慮專業容納情況,在師資等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將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
這種按照學科大類招生和培養學生的辦法,打破了按專業招生的傳統模式,不少高校紛紛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
除了以“類”命名之外,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計劃中,有些以XX學院、XX班進行招生的,也是大類培養的一種。比如廈門大學的人文科學試驗班,包含了中國語言文學類、歷史學類、哲學和人類學4個專業(類)。
大類招生與專業招生的區別
1、專業名稱
與專業招生相比,按類招生的專業類名稱沒有專業名稱劃分得詳細,一般是某一學科領域內的一級學科或者二級學科。
2、招生計劃
對于按類招生的學院,學校招生計劃數不再按專業劃分,而是下達到按當年計劃招生的專業類,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只需填報相應的大類,不需要選擇確定自己就讀的具體專業。
3、培養模式
不同的高校在按類招生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學科建設、專業布局、院系建制、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畢業派遣等問題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彼此之間也不盡相同。即便是統一高校內,不同類別的培養模式、分流時間等也會有所區別。
4、培養過程
在培養期間,同一專業類招生錄取的考生第一或前兩個學年在同一個教學平臺上進行本專業類的通識課程學習。之后,學生會結合個人的愛好、特長,考慮自身的條件、學校教學資源情況及就業狀況,積極接受導師的指導,再根據學生志愿和學校有關規定,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而進入相應的專業學習。
高校追趕大類招生“快車”
2017年,清華在全國各省份開啟大類招生,全校所有本科招生專業將合并為16個大類,包括數理類、化生類、人文與社會類等。
為了配合國家招生考試制度改革,不單是清華,多所學校2017年都在追趕大類招生的“快車”。
北航2017年也實行大類招生,理科類分工科試驗班(航空航天類)、理科試驗班等6大類在本科一批招考;文科按照社會科學試驗班類招生,涵蓋經濟學、法學、語言類等多個專業;北京化工大學有生物工程類、機械類、數學類、電子信息類和公共管理類五個大類招生專業,其中機械類為新增
北京郵電大學部分專業開始采用大類招生和大類培養模式,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理科實驗班類等8個大類均在京招生。據了解,北郵2017年有一半以上專業都包含在這八個大類中。北京科技大學2017年也穩步推進大類招生,24個專業中有10個大類專業,包括材料科學與工程類、數學類、文科實驗班類、工科實驗班類等,每個大類里面至少包含2個專業。
分流標準成為關注焦點
按照大類招生,入校后如何分流,分流時進入心儀小專業的幾率大嗎?這是考生關注的焦點。目前,各校分流標準有所不同。
清華招生教師潘長勇教授透露,2016年,清華機械大類首次招生,分流預計在2017年暑假進行,主要根據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志向,對學生的測評以及專家學者對學生的面試三方面因素來決定。
中國人民大學本科招辦主任苗苗介紹,學生一般是在第二到第四學期之間進行專業分流,各個院系的具體標準有所不同,大部分學院在分流時主要考慮學生的學術志趣和意愿,個別學院在遭遇冷熱不均時會考量學生相關專業的單科成績或者之前的學分績點。
她透露,學生入校后,高考志愿填報的“激情”退卻,通過學校組織的新生研討課、學術生涯規劃、導師交流等活動,也能比高考時更理性、全面地認識專業。即使未能選擇到心儀專業,人大還設有雙選認證制度,各院系開放相當比例的高質量課程來滿足學生跨專業、跨院系輔修的需求。人大校內經濟學—數學實驗班、金融學—數學實驗班等十幾個實驗班大多是入校后二次選拔,以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北京交通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史貞軍透露,學校在大一下學期啟動分流并確定結果。客觀來講,分流時冷熱不均現象確實存在,學校盡量尊重學生,堅持志愿優先原則。同時,通過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專業導論以及個人素質測評等方式,有序引導學生做選擇。
轉專業門檻隨之降低
這幾年為了應對家長和考生對專業的關注度,多所學校也通過在校內降低轉專業門檻的方式,來調動報考積極性。
2017年,北京大學轉系轉專業政策有很大調整,如取消一般專業申請轉出人數不超過本專業年級總人數的20%、外語專業申請轉出人數不超過本專業年級總人數的10%等限制;同時,輔修與主修科目將同堂同質管理,并實行輔修免費。
北科大招辦主任尹兆華透露,對于轉專業,學校最近五六年幾乎是零門檻不設限,每年成功轉專業的大約有200多人;除了材料類、工商管理類、計算機類等熱門專業會成立考核小組對學生進行考核外,其他基本都能滿足學生志愿。
2017年,北郵也降低了轉專業要求,除了中外合作辦學、藝術類等少數專業之外,本科新生轉專業申請零門檻。過去,北郵要求學生大一成績前10%才可申請轉專業,而2017年的新規是,凡是對目前專業不是特別滿意的學生均有2次申請轉專業機會,分別是第三和第四學期;申請的專業院系將根據報名人數和情況組織本學院的考核,根據考核決定哪些學生可以轉專業。
專家觀點:“大類”招生要因校而異
1、大類招生緣何成為香餑餑?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指出,大類招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過去國內大學學科專業劃分過多、過細,主要是為了適應計劃經濟的需求,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加速更新,職業轉換可能性很大,大學里學到的知識工作后很快過時。通過大類招生,強化通識教育,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方法,能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2、大類招生適宜推而廣之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雷慶分析,對于研究型、綜合型大學,學生畢業后大部分要讀研深造,大類培養讓學生基礎更寬,有利于今后發展;而對于今后服務對象明確,側重于專門領域和行業的院校來講,專業細分則有必要,比如外語類院校學生入校時就要確定語種,但在基礎課方面可加強通識教育。
大類招生如何填報?
大類名稱相同,包含專業有可能不同。
一些高校,在招生計劃中采用相同的大類名稱招生,其中包含的專業、具體的專業分流方式因高校不同,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三個專業;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則包含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金融工程和財政學六個專業;武漢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和保險學四個專業。考生在報考時,一定要看清目標院校的某些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中是否有自己的意向專業。
二次分流選專業要多種因素綜合考慮。
由于大類招生是將幾個專業合并在一起招生,進校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教育后,學生會再次面臨專業選擇。許多考生想當然地認為再次選擇時會以個人意愿為準,但實際上二次分流并非如此簡單。
一般來說,即在專業分流的前半年時,學校會對專業近幾年的就業信息及擁有的教學資源等進行分析,再對學生專業分流意向、各專業未來幾年的就業狀況等進行預測。然后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學校、學院、老師以及學生本人的多方資源整合,使學生在專業分流的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專業。
大類與按專業招生,各有特點,各有所長。
按大類招生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且為不了解大學專業設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長提供了一個先了解后選擇的機會,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選擇專業又“一選定終生”的矛盾,使考生能夠先進入大學學習基礎課程和學科技能,后根據專業興趣、個人特長等選擇合適的專業,再進行專業知識點的學習和能力培養。
但是對于考生來說,按專業招生也有其優越性。從一開始進入大學便確定專業,學校能夠更早對進入該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進行具體專業素養的培育,接觸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甚至跟隨導師進行科研方面的學習。按類招生和按專業招生各有其優勢,需要結合考生自身的情況才能評價其適應性,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去思考。
即便按專業招生,目前很多學校也采取按類培養的方式進行,甚至幾個相近專業類第一年公共基礎課程全部打通,第二年的學科基礎課打通,是一種相對寬基礎、廣適應面的培養模式,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很有好處。
無論是專業招生還是大類招生,考生在大學完成學業后都將以具體的專業畢業。考生現在也不必太糾結是類還是專業,在報考之前考慮清楚今后自己發展的興趣大方向所在才是當務之急。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