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華南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范冬萍指出,異地高考“三步走”策略符合廣東省情,但有關部門要對外來工人員遷入地的教育承受能力進行評估調研,同時充分權衡當地人與外地人的利益,爭取做到公共服務均等化。
去年12月31日,廣東出臺異地高考方案,2013年、2014年、2016年為三個時間節點2013年,廣東積分入戶的異地務工人員、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門檻”參加高考;2014年起,開放中職報高職的考試;2016年,全面開放異地高考。
“廣東的‘三步走’策略很合理。”范冬萍說,教育是一項公共服務,政府應該保證每個公民的受教育權,但異地高考牽涉的范圍廣闊,必須慎重實行。
數據顯示,在廣東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達到338萬人,比全國10個省份接受義務教育學生的人數總量還要大。范冬萍認為,如此龐大的人口,帶來的不僅是教育問題,還有社會問題,如戶籍管理、社會治安、稅務分配、教育投資、人事編制等。
范冬萍建議,廣東在逐步實施異地高考的同時,要對外來人員遷入地的教育承受能力進行充分的評估調研,“比如說,很多人都要在廣州讀書,那么廣州的學位數量是不是就真的承受得住這么多人,如果承受不住,有些什么辦法可以分流?”
“還有一點,就是要充分考慮到當地人的利益,避免發生沖突。”她表示,由于廣東目前優質的教育資源緊缺,且大多數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必然會吸引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此就讀,這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本地人子女的受教育機會,怎么權衡雙方的利益,必須考慮。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