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志愿者,他們大多數是來自執信、省實、廣雅、華附四大名校的高中畢業生,90后;一群學生,則是來自于兩所外來工子弟學校的初一學生,在這個暑期里面,他們“遇見”———并共同參加由青草公益組織舉辦的公益夏令營,在10天的時間里,他們“自 我 探索”、“認識世界”,做實驗、學人文與藝術和素質拓展。用他們的官方說法,就是讓年長的學生為年輕的學生提供突破傳統學習的機會,從而讓兩群人共同成長。
課程“遇見未知的自己”
7月20日上午,青草公益夏令營春華學校行政一班的第一、二節課是《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這個夏令營的6個模塊之一,按照組織者的設想,每個模塊都有一個核心,《遇見未知的自己》就是通過對自我性格、興趣愛好、回到過去、暢想未來的探索,來了解自己、發現自己。
在教室的后面,張貼了由每個人涂鴉的畫,志愿者們鼓勵這些學生每次“遇見”課后都增添一點內容,通過這種方式發掘自己的內心。有的人畫的是自畫像,而有的則是暢想未來有一座在海邊的房子,也有一位男生隨意涂鴉,沒有任何內容,他告訴記者“不會畫畫”,所以就隨便亂涂。但是他的作品依然和其他人的一起被貼在后面。今天上課的內容是拍賣自己的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容貌、友情、健康等等,用項目負責人的話來說,只是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能夠引發大家對這個話題的思考。
而像“十天環游世界”這樣的課程更像是人文知識的講座,歷史、人文、社科知識,都有所涉及。同學們最喜歡的顯然是“素質拓展”這樣的課,好玩又刺激,可以玩得最H igh。比如上午進行的游戲“穿越火海”是在身體不著地的情況下,讓大家齊心協力將一枚硬幣送入遠方的杯子中,像大部分拓展游戲一樣,這個課程的目的是鼓勵團隊合作,增進信任與溝通。
理念有思想、有行動,也有愛
在青草創始人向芯和王向的構想里,青草是這樣一個公益組織:無論是大學生、高中生還是被服務的對象隨遷子女學校里的初中生,他們之間是一個在互相接觸的過程中共同成長的、促進青少年發展的公益機構,其中長期在青草工作的是大學生,被稱為“進修生”,需要有一年以上的服務期,而暑期夏令營負責教學的同學稱為“志愿者”,大多數是廣州四所名校的高中畢業生,一般會參與一個具體的項目,在上課之前,他們會接受最少一個月的培訓,由“進修生”幫助他們了解課程,而被服務的對象則是兩所外來工子女學校的初一學生。
兩位創始人都是執信中學的校友,一位是哈佛大學大三學生,一位在香港大學念大二,她倆先后休學一年來全力發展這個組織。她們希望這個公益組織看上去沒有那么沉重,也不太強調志愿者和被服務對象之間幫助與被幫助的角色,實際上,她們認為更好的方式是參與到其中的青少年都能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獲得自己的所需,這樣才能培養“有愛、有思想、有行動力”的青少年。她們和她們的同道,都不希望因為這里面的孩子是外來工的隨遷子女而給他們貼上標簽。在志愿者的眼里,他們和普通的孩子們并沒有什么區別,一樣天真活潑。
效果第一批學員也成了志愿者
今年,青草公益夏令營在春華和啟明兩個學校一共開了八個班,學生和志愿者加起來有兩三百人的規模。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客觀原因,他們原本打算還開設一個營區。招募志愿者和學生的工作并未遇到太大的困難。如今,“青草”創辦已經有三年多,在廣州的高中生群體里特別是“四大名校”的學生群里頗有號召力,許多志愿者都是因為仰慕師兄師姐們的行動而來。他們在高考完之后有很長的一段空窗期,因此志愿者大多數都是些高中畢業生。
當然,他們的父母并不都是堅定的支持者,有位志愿者的父親就認為,同樣是參加社會實踐,兼職或許更現實一些。而隨遷子女的家長們則樂見其成,對于他們來說,最關心的是這個夏令營收不收費。除此之外,他們當然樂意暑假有一段時間有人幫忙照料自己的孩子。而在青草公益組織里面,有四位志愿者是他們當年服務的第一批學員。這對于創辦者和第一批志愿者來說是相當令人欣慰的。在他們看來,組織發展的質量要遠比它的規模更為重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