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理創業工作室揭牌 勤工助學薪火相傳20年
在華東理工大學,09屆博士畢業生謝應波的創業故事,一直為師生們津津樂道。他和同伴于2007年共同創辦上海泰坦化學(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從一間小實驗室、一支6人團隊、20萬元啟動基金起步,如今公司已成功服務了近10000家全球知名企業、高校院所和科研機構,開發的試劑數量近2萬種,成為國內最大的高端試劑品牌。對學弟學妹們,謝應波談的最多的是他在華理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收獲。
12月14日上午,謝應波和許多“勤助人”一同回到母校,共慶華東理工大學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成立20周年,為中心為他們就業創業的支持表達感恩。在慶祝會上,華東理工大學校黨委書記楊賢金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陸靖共同為華理大學生創業工作室揭牌。
二十年探索 圓學子成才夢
20年來,華東理工大學的勤工助學工作創下了不少“第一”。為順應我國高等教育從免費轉為收費的改革形勢,華東理工大學成為全國首批成立“勤工助學指導中心”的高校之一。現任勤工助學指導中心主任徐美華見證了1994年中心的掛牌,她回憶:“當時一個老師帶著五個學生,中心只有一張辦公桌,在二課堂和其他部門共用一個辦公室辦公。”
初期,中心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主要為勞務型、服務型,如派發宣傳單、問卷調查、超市理貨員等,雖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經濟上的困難,但崗位的工資水平和技術含量低下。為了能與學校人才培養與專業培養相結合,擴寬崗位種類成為當務之急。
1996年,上海市第一個學生書報亭和大學生報業部在華東理工大學組建,隨后形成輻射效應在全市高校鋪開。1998年,“熱帶風暴”成為華東理工第一個暑期校外勤工助學基地,每年解決勤工助學崗位300-400人,17年累計學生收入1360余萬元。2006年,勤工助學實業集團正式組建,實現完全由學生自主經營,自主管理。
“勤助的工作是我學生時代最美好的記憶。”在求學期間曾擔任指導中心報亭經理的校友梅丹感到從工作中受益良多,不僅為他提供了專業知識的實踐平臺,也讓他更早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這也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經驗。”
助力創業 從“輸血”到“造血”
據徐美華介紹,現在中心旗下已有17個經營實體,員工近千名,從經理到員工全部由學生擔任,在校內擁有超市、報亭、文印社、發報隊、收報隊、圖書館助理、學院助理、食堂服務員、晨練助理等二十多種固定類別的工作,每年提供勤工助學崗位2500余個,同時長期與校外200余家用人單位合作,提供勤工助學服務。她特別提到:“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是個‘幫學業、促就業、扶創業’的平臺。”
今年,大學生創業工作室依托指導中心成立,旨在為學生提供設施完備的創業場地、經驗豐富的創業導師、資深專業的法律顧問,成為為華理學子圓夢的新平臺。化學學院博士研究生胡云麗最近正在準備創業計劃書,打算在化妝品行業邁出創業第一步。“以往我一直呆在實驗室,有時想法脫離市場也不自知。”現在,小胡在創業工作室中找到了實訓基地,準備進行正是創業前的熱身,“跟著公司的人去做,對我來說是很好的鍛煉,讓我在創業前真實地了解這個行業。”
據悉,目前華理大學生創業工作室已招募立德爾(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學軌跡科技有限公司、傳習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上海領育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支創業團隊入駐。
薪火相傳 受惠學子反哺母校
2000年,謝應波兜里揣著2000元從四川山區初到華東理工大學求學。而從本科入校到研究生畢業,7年的學費、生活費他沒要家里掏過一分錢。他說,在擔任華理勤工助學指導中心校內工作部部長的日子,不僅為他解決了經濟上的困境,也讓他懂得了如何去經營一個團隊。出于感恩,泰坦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在華理設立了泰坦探索獎學金,每年提供10萬元獎金。
畢業于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高鑫毅在校時曾接受過資助。畢業后,他個人出資,每年資助一位在校學生3000元,并連續資助3年。除了校友自發的反哺行動,勤工助學中心還為廣大學生提供義工崗位,搭建感恩奉獻的平臺,讓學生用勞動來回饋社會,學會承擔社會責任。同時,校內愛心義賣、愛心募捐、光盤行動、清柜趕集,以及校外陽光之家關愛智障兒童、農民工子弟學校支教等公益活動,也讓學生實現了從“受助”、“自助”到“助人”的轉變。
“現在很多大學生都以勤工助學作為自己邁向社會的‘通行證’,”據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陸靖介紹,上海大學生每年參與勤工助學超過15萬人次,大學生從此方面獲得的報酬金額近2億元,“在這樣一個極其有效的社會實踐中,他們懂得生活,體察社情民意,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自立成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