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為高中“松綁”
上海高考綜合改革方案近日出臺,高中如何“接盤”備受關注:從文理分科走向多學科自主選擇,課程要重新配置;學業水平等級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全面納入高招,3年學程要重新安排;學生要全面發展、個性化成長,負擔要減輕……高考改革以人為本的各項舉措也為高中教育不斷“松綁”,同時也“倒逼”基礎教育改革不斷向“深水區”邁進。
從全國到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全面推進,從最難的環節入手探索破解教育系統的瓶頸問題,為整體推動教育改革釋放“紅利”。而對于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對高中來說,此番高考改革“松綁”的意義更是影響深遠。
選拔什么樣的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讓教育回歸育人本原?高考改革正引導高校和高中共同研判這些全局性的課題。實行了三十多年的高考制度,為國家選拔精英人才、在全社會普及知識價值做出了歷史貢獻,成就有目共睹。
現如今,上海和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的教育正走在全國的前列,高等教育從精英時代走向大眾普及時代,“讀大學”成為大多數普通人的公共權益。因而,高考也不再是僅為了把少數人送進大學而將多數人拒之門外的“考試門檻”,而是成為引導學生全面成長、個性發展的“導航儀”。將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與學生綜合素質一并考量;高校錄取不再僅局限于分數高低,學生的思想品德發展狀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修習課程及其學業成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等均納入參考系。綜合評價,有望將學生還原成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就為高中教育向“以人為本”轉型指明了方向——高中三年不能再簡單地機械應試,而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成長;關注分數結果,更要關注學生體驗與進步的過程;不僅重視學業成績,而且要培養學生多元特長——“目中有人”,高中教育將獲得更大改進空間。
分類考試,使高考成為搭建多元成才路、讓不同層次學生各得其所的“立交橋”,將有助于高中教育從重負中“解套”。2016年起,上海將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高中再不用比拼“本科率”之后還要比拼“一本率”,“掐尖”分層的高競爭壓力有所緩解,有利于騰出空間潛心育人。同時,今后上海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劃分“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兩個層次。特別拔尖的學生,在合格性考試之后,可以拓展學科興趣與特長;打算走職業技術道路的學生則無需參加等級性考試,高中也有了提前學習職業技能的時間。
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更多選擇權,高考改革有利于引導學生全面成長、個性發展。在每一所學校、每一個班級,既有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學生,也有某方面突出發展、有一技之長的孩子,更有各學科長短不一、偏科的學生。但高考文理分類“標準卷”考試,學生不僅文理偏科發展,而且更多專長無法體現。高中往往花費很多時間用于補習“短板”學科導致“無用功”。
今后,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范圍覆蓋國家規定的高中所有科目,以引導學生基礎扎實、全面發展;而在“政、史、地、理、化、生”科目中6選3計入高考招錄,學生可以發揮特長、自主選擇。從“千篇一律”到個性選擇,為每個學生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選擇性。高中學校在重構課程與班級管理形態的過程中自主探索,為其特色發展預留了空間。
教育本身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考改革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上海高考改革為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破解部分瓶頸問題鋪平了道路。但同時,也對高中教育提出了新挑戰,高中從“小學科”的師資配備到小班化授課,從人才觀念轉型到激發學生創新潛能……“松綁”后改革謀變,仍需不斷探路前行。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學院研究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