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如何培育新型應用型人才
8月28日,在上海高校黨政負責干部會議上,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邵敏華就該校整合資源進行人才培養作了交流發言。據了解,建校以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已培養六屆近5000名畢業生,近三年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2014年上海市藝術考生第一志愿報考該校的學生數量,約占全市藝術考生1/3。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成績得到廣泛認可。作為一所年輕的民辦本科院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辦學經驗引人關注。
開放辦學,建設社會急需專業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邵敏華介紹,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立以來,該校按照“建設一所以創意為靈魂,以藝術教育與技術教育相融合為特色,面向文化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應用型藝術院校”的辦學定位,緊緊圍繞教學這個中心,積極推進校企、校事(事業單位)合作辦學,不斷完善工作室教學,努力培養適應上海建設創意之都、設計之都需要的新型應用型人才。
首先,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采用了開放辦學的形式,整合校內與校外資源,共同建設社會急需的專業。邵敏華表示,學校成立以來,敞開校門,不拘形式地向社會廣求資源,不斷豐富和優化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如,學校與上海社科院合作共建“文化產業管理”和“公共文化管理與服務”專業;與東浩集團(原世博集團)合辦會展專業;與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合作創辦“文物修復”專業;與盛大網絡合作創辦“網絡文學”專業等,有效促進了學校特色專業和社會緊缺專業建設。又如,學校的新媒體藝術學院與上海廣播電視臺合辦。特別是近幾年,該校與北京德稻教育集團合作,由集團投資建造了2.4萬平方米的“德稻大師樓”,已建成40間工作室,已簽約引進了一百多位國際大師和專家,開設了由國際大師主持制定教學大綱、課程體系和組織教學團隊的實驗班,
其次,學校又嘗試校企協同,選聘既有教學水平又有實踐經驗的業界人才,全面參與教育教學工作。學校堅持“全職教師與兼職教師、掛職教師相結合”,以社會化方式充實學校的教師資源。學校聘請上海市社科院的研究員、教授,上海博物館、上海油雕院、上海美術館的專家、畫家,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報業集團、上海電影集團的資深、編輯、導演,以及德稻教育機構匯集的國際級藝術、設計類大師擔任課程教師、講座教授。播音主持專業學生還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的“金話筒”主持人、工藝美術專業學生還與上海工藝美術大師“拜師結對”,得到名師的言傳身教。
最后,學校還力推產教結合,實行“課堂教學與工作室教學相融合,創新能力和人文素養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簽約建成104個校外實習基地的同時,校內建立了覆蓋各個專業和專業方向的總面積近2.3萬平方米的實訓中心,設置了實訓管理中心作為統籌實訓平臺的職能部門。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通過工作室教學,強化創意與技術、技能素質的同步訓練。每年,學校的各學院都要組織由學生自主創意、設計、制作的作品展。學校在強調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特別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和健全人格的養成。為強化人文素養教育,2008年以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已經請專家、學者、名流面向全校學生做了92場講座,并做出了“講座課程”必須修滿4學分的規定,以強化“人文素養講座”立德樹人,潛移默化的功能。
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廣泛認可
在這樣辦學模式下,堅持數年后,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在教學質量、學生就業、招生生源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先是學生在校期間的創新意識與專業技能有著顯著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該校學生在歷年大學生學科競賽中獲得80多個獎項,參加課外科技、文化創作和文藝、體育競賽中獲得170個獎項。其中,國際獎項30余項,國家級獎項70余項。此外,學生的創意設計、影視作品創作還在諸多國際國內大賽和新人大賽中頻頻獲獎,如,設計學院學生設計的眼藥水助滴器“瑪麗蓮·夢露”在2011年德國漢諾威IF國際概念設計大賽中獲得大獎提名獎。邵敏華表示,學校重視的并不是學生獲獎給學校爭了多少光,而是將此作為檢驗辦學水平、教育質量、學生創新能力和專業水平的重要依據。
而學校每年舉辦的畢業作品展,比較充分地展示了畢業生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成為企事業單位挑選畢業生和購買學生作品與設計專利的重要契機和平臺。比如,包裝設計專業三屆畢業設計展,平均40%的作品被企業買斷,畢業生除自主創業者外100%就業。
而在學生就業方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態勢令人鼓舞。建校以來已培養六屆近5000名畢業生。近三年就業率均保持在98%以上。據市教委委托市教科院組織的“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社會評價”2012、2013年的調查統計,在所有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的院校中,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畢業生在就業的專業匹配度和對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認同度指標上,均處在高位水平。
邵敏華還介紹說,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和支持學生自主創業。近年來,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畢業生自主創業率約占畢業生總數6%;40個創業團隊約300人得到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專項創業基金支持,成功注冊了自己的公司。
另外,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成績得到廣泛認可,招生生源質量穩中有升。2014年上海市藝術考生第一志愿報考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近1900名,約占全市藝術考生1/3。該校文產專業和廣告設計、時尚傳播兩個美術類專業錄取成績均達到普通高校二本線以上。
隨著學校辦學實力、辦學水平提升,國內外教育、培訓機構、知名企業紛紛來學校尋求合作。比如,匯集眾多世界各地音樂劇專業人才并擁有國際化經營管理團隊的金典公司,與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學院合作開展音樂劇教學。年初,世界四大美院之一的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院長西蒙到學校訪問,簽署合作意向。今年九月下旬,俄羅斯列賓美院《學院素描》展將在該校舉行;尼古拉·布洛欣大師將來校授課;西蒙院長還將專程來校演講。
堅持錯位競爭,深化內涵建設
在上海藝術視覺學院即將迎來成立十周年之際,邵敏華坦言,該校也通過十年來的一線教學經驗,總結了一系列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第一,要堅持錯位競爭,克服人才培養的同質化。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建立初始,就提出了“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的辦學方針。這“十六個字”的本質,就是在學科、專業建設上要與其他高校,特別是一些名校、老校,實行錯位競爭和差異化發展。比如,美術學院就把公共藝術和文物修復作為重點專業方向;服裝專業把“三裝”,即職業裝、中老年裝和童裝作為專業發展的重點;文產學院則開設了國內第一個公共文化服務與管理專業方向,適應了國家不僅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還要大力發展公共文化事業的需要。
第二,要堅持“四個結合”,不斷優化教學平臺和師資隊伍。學校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訓工作室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和校外實習基地教學相結合”、“專任教師和兼職教師相結合”以及“學校資源和國內、國際資源相結合”,以此形成人才培養的合力。作為民辦院校,人材和錢財短缺是普遍現象,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辦學和培養學生服務尤顯重要。在這方面,學校既得到了董事單位和合作單位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也特別強調校外優質教學資源要真正用于人才培養,滲透教學全過程。學校設立了教學督導制度,明確了從教授到助教的課時工作量,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質量。學校在大力引進高層次人人材的同時,不斷加快自身年輕教師的培養。這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做好了人才儲備。
第三,要堅持問題導向,努力提高辦學水平。邵敏華表示,目前,該校在人財物等辦學“硬件”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下一步,將在科學、高效地利用資源方面更上一層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