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華東108名學子同濟比搭“裝配式”建筑結構
“裝配式”建筑工業化理念,首次進入大學生結構設計賽題:重量輕巧、現場拼裝快速、結構穩固的模型作品,最終取勝。經過三天的緊張角逐,“遠大杯”第十一屆華東地區高校結構設計邀請賽5月25日下午在同濟大學落幕,同濟大學一代表隊獲大賽特等獎,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3支代表隊,獲大賽一等獎。
大賽5月23日上午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大學生創新基地拉開帷幕,來自同濟大學、浙江大學、山東大學等華東地區18所高校36支本科生隊伍參賽,每隊3人。每隊采用白卡紙、白乳膠,制作一棟帶基礎的三層“裝配式”建筑結構模型;該模型由2塊及2塊以上部件拼裝而成,每塊部件重量不得超過40克,以模擬實際施工現場的起吊能力。
“在大學生結構設計賽中首次融入‘裝配式’理念,是為了更好地將大賽與實際工程問題結合。”競賽專業技術委員會主席、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施衛星教授介紹說,當前,工程界裝配式結構在不斷發展,這種結構施工效率高、物料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但對它的結構整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希望參賽同學們創新設計思路,做出更多有別于傳統結構的新的結構樣式。
模型作品的“結構體系”、“重量”、“現場拼裝速度”、“加載試驗中的表現”是幾大重要的評判指標。據競賽委員會副主任、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院長熊海貝教授介紹,制作完成的36件模型作品中,重量最輕的僅為72.9克,最重的則有369.4克;“模型現場拼裝速度”也是相差懸殊,用時最短的不足5秒,最長的則需千余秒。
模型結構牢固與否,則要在“加載臺”上連闖“三關”,方能一見分曉:先將模型基礎部分埋置于黃砂,在模型上端碼放3個5公斤砝碼圓盤,看其豎向變形是否超過10毫米;緊接著通過橫向拉索、滑輪,添加3個1公斤砝碼,看其水平向位移是否超過5毫米;最后,以2個1公斤砝碼作向下沖擊,看其結構整體是否垮塌。據負責老師介紹,這是為了模擬建筑結構在自然、風力、地震等作用下的實際受力情況。
據介紹,華東地區高校結構設計邀請賽由同濟大學發起,現已覆蓋華東賽區六省一市,提升了大學生對土木工程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促進了華東地區各高校土木學子之間的交流合作。
本次大賽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同濟大學共同主辦,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承辦;遠大住宅工業有限公司為大賽提供贊助,該公司負責人還為參賽同學作了“建筑工業化”的主題講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