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剛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起薪是22K,即兩萬兩千臺幣,而且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太好。
之所以用“管窺”入題,是因為本文的感受與判斷所依據的信息,來自于我和妻子今年7月短短九天的臺灣之旅,缺乏周全的社會調查。寫成小文,意在給關注臺灣就業市場薪酬狀況的內地人提供一個參考樣本。
在臺北街頭,我留意到一些招聘廣告,比如一些餐廳,其招聘服務員的廣告,給出的薪酬是月薪2.5萬臺幣左右(折合人民幣約5400元),一些房地產中介公司,其招聘置業顧問與經理的廣告,給出的月薪是7萬到15萬臺幣之間(折合人民幣約1.5萬元-3.2萬元)。至于是否包吃住,是否有“五險一金”之類的社會保障,由于行程匆忙,我來不及去打聽。
機緣湊巧,在臺北坐地鐵時,有兩個找工作的大學生(至于是本科畢業還是研究生畢業,不好說)剛好站在我和妻子旁邊,這兩人為工作和薪酬的事情交流半天,因為隔得近,他們的談話我聽得字字分明。其中一位(姑且稱為甲)說,自己剛剛通過一家公司的面試,即將進入試用期。另一位(姑且稱為乙)問:薪水是多少?甲回答:第一年,每個月的薪水在兩萬八到三萬三(折合成人民幣為6000—7100元)。乙一臉羨慕地說:哇!那很不錯嘛。甲微笑,看得出,他也挺滿意的。
臺北的房價之高,世界聞名。據我在臺北旅游期間的調查,當地的房價,高的每平方米80多萬臺幣(折合人民幣17萬多元),低的每平方米19萬臺幣(折合人民幣4萬多元),與之相應,臺北的房租也很高。不過,臺北的飲、食、穿、行價格不算高,以我這個深圳人的視角看,在臺北,超市中的小商品與平民餐館里的食物,以同等的規格與分量計,其價格要比深圳的便宜20%以上。綜合房價、房租與普通物價考慮,兩萬八到三萬三之間的臺幣月薪,在臺北生活也是比較吃緊的。
在臺北士林區參觀一所中學時,我主動和學校的男保安搭訕。這位保安對我很友好,也很健談。他告訴我,除了當保安,他還謀了另外一份工作。我試探著問他是否介意透露一下自己的收入,他很爽快地告訴我,兩份工加起來,他每月能掙5萬5千臺幣(約合人民幣1.18萬元),而他的學歷是高中畢業。我接著他的話頭說,“那你的收入比很多大學生都高啊。”他表示認同,并告訴我,在臺灣,剛畢業的大學生找工作,起薪是22K,即兩萬兩千臺幣,而且大學生就業狀況不太好。
說到22K,得提一提臺灣的“22K計劃”。2008年金融危機后,為減少失業,臺灣教育部門推出“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每人每月薪資2.2萬元臺幣,為期1年,名額共3.4萬人。然而,隨著臺灣當局給予的補助結束,這批受惠者又沒了工作,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此后,22K就成為企業向職場新人開出的行情價,起薪也一直“起”不來了。近年來,島內新人的平均薪資水準在23K至27K之間,但是這個“22K計劃”一出爐,最直接的效應是,企業對大學應屆生的起薪都開始向這個數字靠攏。在心理學上,這屬于“錨定效應”。隨便一位中學的保安,都知道這個22K,可見“22K計劃”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臺灣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魔咒”。
在臺灣打的(當地稱為坐計程車),我也試探著和司機們聊聊他們的收入。對此,臺灣司機們大多不避諱。我了解的情況是,在臺北、九份等經濟發達或旅游業繁榮的城市,的士司機的收入較高,月薪6萬臺幣左右(約合人民幣1.29萬元);在高雄等經濟不景氣的城市,的士司機的收入較低,月薪兩萬臺幣(折合人民幣4400元)是普遍情況。相對于內地城市,臺灣的的士司機大齡者多。在九份,我就碰到一位62歲的計程車司機,他說自己打算一直開到65歲退休。我花了2000臺幣包車,請這位老司機把我和妻子從九份拉到臺北,途中順便看看幾個景點。一路上,這位老司機給我們講了不少臺灣的掌故,并提到他的兒子剛剛考上臺灣大學歷史系的研究生,言談間頗為自豪。我和妻子向他表示祝賀。看得出,這位性格樂觀的老司機覺得兒子前程似錦,并不為兒子將來的就業問題擔憂。也許到了他兒子畢業找工作的時候,臺灣的經濟走出低谷,再度雄起,而這,也是我們共同的愿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