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周,共有《中國科學報》《中國化工報》,以及上視新聞綜合頻道、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人民網、中國新聞網、中青在線、科學網、“上海觀察”等媒體,原發與華理相關的新聞報道20余條。到底是哪些事兒呢?且隨小編來看看↓↓↓
一、本周聚焦
1、近日,我校與中國石化揚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安聯合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和中石化寧波工程有限公司等單位緊密配合,成功實現高灰熔點、高灰分淮南煤的清潔高效氣化。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分別是:
10月10日【中國新聞網】:SE-東方爐成功試燒高灰熔點、高灰分安徽淮南煤;
10月10日【科學網】:SE-東方爐實現高灰熔點、高灰分淮南煤高效氣化;
10月13日《中國化工報》:SE-東方爐高效氣化淮南煤。
2、近日,多家媒體對我校通過編寫《研究生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讀本》、發布《學術不端行為處理辦法及實施細則》等一系列舉措,加強學術道德與學術規范教育進行了報道,分別是:
10月14日《勞動報》:避免研究生學術不端行為;
10月14日【中青在線】:學術道德成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必修課”;
10月14日【上海教育新聞網】:學術道德成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必修課”; 10月14日【騰訊大申網】:學術道德成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必修課”。
解放網、東方網、上海熱線等媒體進行了轉載。
二、科研成果
10月8日,“上海觀察”以“‘智能燃氣’更安全嗎?國內首個能源大數據研究中心主攻用氣”為題,深度報道了我校攜手申能集團成立的國內首個能源大數據研究中心。10月10日的中國新聞網也對此進行了報道。
10月11日,中化新網以“全球高海拔地區首套煤氣化裝置投產”為題,對青海鹽湖甲醇廠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爐一次投料成功進行了相關報道,該項目采用的是我校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煤制烯烴技術(DMTO)。鋼聯資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網轉載了該報道。
三、學術專家
近期,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系劉少偉教授連續5期做客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東方都市廣播“名醫坐堂”節目,以紅、黃、綠、黑、白等5類常見顏色的食物為例,來解開食物顏色的奧秘。
10月8日,科學網刊文報道2016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伯納德·費林加。文中,我校化學學院曲大輝教授接受采訪,從學生的角度介紹其博士后導師費林加關于學術、生活的態度。
10月9日,人民網專題聚焦“‘心視野·心對話’心理健康論壇”,其中,我校社會學院羅建平教授作為嘉賓出席并發表了主旨演講。
10月10日,《人民日報》刊文報道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相繼揭曉事宜。文中,在關于諾貝爾化學獎的報道中,介紹了我校田禾院士團隊的“有機熒光功能材料”研究獲得200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10月10日,《浦東時報》刊文報道浦東新區婦聯啟動的“家庭社工”服務項目試點開展情況。文中,春暉社工師事務所理事長、我校社會工作系王瑞鴻老師分析了浦東該項試點工作的重要意義。新華網、東方網、中國上海等轉載了該報道。
10月12日,中國新聞網刊發新聞,深度報道了我校資環學院修光利教授領銜的“上海高校優質在線課程”——“企業EHS風險管理基礎”的建設過程。
10月13日,《中國科學報》、東方網刊文報道第十一屆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授獎事宜,其中,我校化學學院朱為宏教授喜獲該獎。光明網、網易、搜狐等20余家媒體進行了轉載。
10月13日,上視新聞綜合頻道“新聞坊”欄目聚焦“手機實名遇生僻字,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話題。節目中,我校法學院徐明老師從專業角度分析認為,為了防范相應風險,運營商應及時與戶籍姓名信息進行對接。
10月14日,《中國科學報》刊文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關于“意念打字”的研究成果。文中,我校信息學院金晶老師從專業角度對研究人員的實驗方法、過程等進行了深度解讀。
四、其他信息
10月8日,騰訊教育以“華理MBA打造特色化教學 培養‘雙化’人才”為題,刊發了騰訊對我校商學院MBA項目招生主任馮承才關于2017年MBA招生的訪談。
10月12日,《東方教育時報》以“滬上高校新學期新意多”為題刊文,報道了我校開學典禮上為2016級學生準備的超級“文化大餐”。
10月14日,《解放軍報》刊文,對陸軍第1集團軍“光榮e家”微信公眾號創辦一年多來的經驗進行了報道。文中,介紹了我校大三學生洪燁程關注該公眾號、加入學校國防生“雙擁小隊”、計劃畢業后報名參軍等事宜。中國新聞網、光明網、未來網等媒體進行了轉載。
10月16日,《解放日報》刊文,對2016上海市學生運動會(大學組)網球比賽暨“解放日報杯”上海市大學生網球聯賽開幕進行了報道。文中,介紹了我校與其他3所上海高校將作為今年大賽的選拔賽區。新華網、東方網、未來網等媒體進行了轉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