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全國高考改革方案,傳統文化內容正式納入高考范圍。據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獲悉,國內首套自主研發的高中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將于本周正式出版。教材內容較為全面地涵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為初高中學生系統補充傳統文化知識,探索考核形式。
據課題組執行主任張健介紹,改版后的高中新教材共有六冊,其中,高一課程為《孔孟之道》和《老莊哲學》,高二課程為《諸子思想》和《詩詞曲賦》,輔助讀物為《道德經》全本,還有一冊單行本《高中傳統文化簡明教程及模擬試題》,是專為沒有開設過傳統文化課程的學校編寫的。
這套教程內容濃縮了高中學生應了解的基本傳統哲學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的思想精粹;其中,《孔孟之道》、《老莊哲學》、《諸子思想》選擇的篇目體現了諸子的核心思想主張,比如儒家的仁政、老子的貴柔、墨子的兼愛、孫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在詩詞曲賦方面,不僅引領學生鑒賞作品,還更注重格律詩詞的簡單創作;此外,教材總結了我國民族藝術與民俗文化基本知識,包涵中國農歷和節日、中國玉文化、瓷文化、茶文化以及傳統書畫欣賞、音樂欣賞、建筑美學欣賞、傳統曲藝和戲曲欣賞等多個內容模塊,為高中學生系統地梳理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知識。
除此之外,教材還附有十三套模擬試題,以靈活的形式、獨特的視角和開放的思維,為高中學生傳統文化學習測評提供了極好的范本。
“我們應認識到,現在的語文教學過于重視字、詞和段落大意等訓練,過分重“術”的訓練而輕“文以載道”之“道”的傳承。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哲學與藝術相統一,它不光傳承中華古老哲學文明,更能滋養兒童和青少年的完美人格和人文精神。”張健說。
據了解,這套教材是“十二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的成果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小學和初中部分的延續。按課題研究規劃,第一版教材早在2015年初已研發完畢。當時確定教材序列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冊。在項目驗收論證階段,許多專家提出“要突出百家思想爭鳴和高中階段傳統文化教學評價方式探究”兩大研發要素,經重組改版后,最終確定了新版教材的課程結構。
這套教材的出版,是國內首次對傳統文化教學評價方式作出有益嘗試和探討,即“傳統文化進入中高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
課題組認為,傳統文化進入中高考,其與當前語文學科內容不交叉的地方即為考點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至少包涵“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總結起來,其教學評價范圍可以包括“民俗文化基礎知識”、“楹聯創作”、“近體詩創作”和“策論”等多個部分。這在新版教材中也有相應的體現。
但是,現階段語文教學中“文”的教育尚顯不足,語文考試中所涉及的中國傳統文化,比如楹聯或傳統詩詞創作、策論等方面的內容為數不多,而這些又是不可能設定標準化統一答案的;此外,傳統文化課程目前尚未在中小學大范圍普及,這些因素都將制約著傳統文化被快速全面地納入考試范疇。
“當然,這些探索與結論只是課題組的科研成果,希望以此向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傳統文化進入中高考的建議,也希望能對當代教育改革提供一種探索思路、一個可能的方向,而非最終國家考試政策。”張健老師如是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