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從吉林大學畢業的張婷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在一家國內領先的旅游互聯網公司做海外商拓,工作地點是位于上海的公司總部。
張婷是長春市人,家里的獨生女。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她還沒有長時間離開過家。不過,考慮到日后發展,父母支持她去一線城市工作。“我的同學大部分都去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了。”張婷找工作時發現,不論長春還是東北其他城市,對口自己專業的就業崗位很少,有限的招聘崗位所能給出的薪資水平和發展空間,也難與發達地區相比。
除了廣告和新聞等傳媒專業外,經濟、金融和管理等社科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在求職中普遍感受到,東北地區相應的就業崗位少,因而缺乏吸引力。為此,他們更傾向于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求職。
不單是社科類畢業生出現人才外流,東北一些理工類院校也有同樣的情況。在吉林省一所省屬理工類院校的2016屆畢業生中,吉林生源有1782人,其中選擇留在本省就業的只有713人,近60%的本地生源去外地擇業。
記者查閱了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其中相關數據均顯示,東北三省高校畢業生呈現外流趨勢,并且近幾年有逐漸加大的趨勢。
為了更好的薪資和發展前景
記者采訪了20多名在東北三省求學、畢業后選擇去其他省份就業的大學生。對他們而言,離開東北,是為了更好的薪資和發展前景。
在上海,張婷每月能拿到8000元的薪資。她有位同學在北京互聯網公司,月薪1.3萬元。在她看來,一線城市不僅收入高,個人成長和行業前景也更好。
此前,張婷也考慮過在長春工作。畢業前,她得到了當地幾家傳媒公司的錄用通知。不過崗位是管理和培訓類,月工資3000元左右,她不太滿意。“東北地區傳媒類公司規模普遍較小,工作三年后收入增長和升職的空間很有限。”張婷說,在上海則不一樣,機會很多。
去年畢業于東北農業大學2015屆市場營銷專業的劉宇,也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發展空間而選擇出省就業。
家鄉在大慶的劉宇說:“其實并不想離家太遠,但省內專業對口的好工作不多。”他目前在深圳一家智能手機公司擔任品牌經理。他說,大學同學有近70%也選擇了一線城市。
“我在深圳月收入8000元,在哈爾濱也就是3000多元。”盡管哈爾濱和深圳的收入相差很大,劉宇認為,“畢業前三年掙多少錢不是最重要的,要緊的是能否快速成長”。
在公司,劉宇常被委以重任。“工作不到一年,但從我手里花出去的營銷預算超過了1000萬(元)。”
現在,劉宇和兩個同事合租房子,三人分攤,每人每月1500元。此外,他每個月還會給家人2000元。剩下的收入用來健身和玩樂器,他認為自己在深圳的生活忙碌又充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