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沖刺復習、陪考心理疏導……找個大學生來陪孩子度過高考季,這是繼“狀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車”之外,今年申城高三家長助考新“法寶”。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大學生高考保姆,有的來自大學生家教群體、有的來自一些家政中介機構,一周薪酬2000至5000元。
“高考保姆”不是助考良藥
大學生是高考過來人,他們有高考經驗,懂得考生心理,可以在考前給學生加以心理疏導,他們往往也擁有足以應付高考的知識,可以輔導考生學習,這些都是“大學生高考保姆”的優勢。
但在我看來,“高考保姆”說到底,仍是家長臨時加給孩子的一道“進補”。不管是“狀元餐”“高考房”“高考出租車”,還是“大學生高考保姆”等等,都容易對考生造成“亂補”——不僅不能較好地減壓,反倒可能加壓,讓考生無法及時“消化”,從而造成“營養不良”,增加心理負擔。
對“高考保姆”不必妖魔化
面臨高考的家長總是如臨大敵,認為高考仍然是孩子改變命運的最佳方式。于是乎,利用各種自身掌握的資源,為考生謀取福利,比如有錢的聘個“高考保姆”,沒錢沒其他方法的,則燒個香、拜個佛,為孩子求個好分數。
這種背離的存在究竟該怎么看呢?筆者以為,應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看待。宏觀來說,高考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唯分數論、招考分離等等,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能夠關注高考,去推動高考制度的完善;而從微觀而論,既然讓孩子在這個高考制度下競賽,那么,盡自己的力量讓孩子考個好分數也未嘗不可,就拿“高考保姆”來說,也不是沒有價值,在高考前一周,很多學校都已經停課,這個時候考生往往焦慮,此時聘一個高考過來人,幫助考生緩解情緒,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有利于端正考生的態度,消除過度的緊張。
高考制度的完善、孩子命運的抉擇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不是網絡兩個段子,隨意的三兩句吐槽能夠囊括的。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應該審慎對待。比如說,有人不想讓孩子去面臨高考,那么,可以讓孩子到國外就讀,也可以讓孩子選擇職業教育,這一些選擇都是極好的,也有利于推動高考制度的完善。但另一方面說,既然讓孩子參加了高考,那么,試圖讓孩子考個好成績的行為,只要合情合法,沒有傷害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我們都不該對其過度地詬病或妖魔化。
當然了,“高考保姆”并不是一個什么新奇和有效的存在,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家長好好找孩子聊聊,卸下功利的心態才是緩解高考綜合征最好的方法。
面對“高考經濟”需要一雙慧眼
心理不能跑偏
高考臨近,名目繁多的“高考產品”紛紛登場。勵志服飾、狀元餐、高考房……商家圍繞著考生的衣食住行,深挖“高考經濟”。然而,希望通過心理暗示讓孩子信心百倍,既是一廂情愿的臆想,又是在進行“投機教育”。面對高考,社會、家長、考生應更加理性,因為高考像以后的人生一樣,首先還得靠自己。
化解學生的考前心理壓力,家長需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盡可能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學校也要對考生多進行一些考前正面引導,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給學生減壓。
要多些理性
眼花繚亂的“高考經濟”,人為因素占主導:各類《考試寶典》充斥書店報攤,叫人目不暇接;各大網站推出專家、學者咨詢答疑,“高考狀元”聊天對話,把人搞得神魂顛倒。學生和家長面對某些以次充好、漫天要價的“高考經濟”,要保持一份理性和淡定。
說到底,“高考”同樣是民生的話題,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當承擔起監管、引導之責,盡可能讓考生和家長買得放心,住得安心,考得舒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