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各地高校陸續開學,高校迎來了首批“95后”大學生。7日,記者在上海交通大學看到,過去孩子甩著手走在前頭、父母提著行李在后面“押送”的畫面少了。數字化、個性化的入學方式,令剛剛離開父母開始獨立生活的學生很快駕輕就熟。
入學數字化:玩轉“指尖上的報到”
在自助報到機上刷一下身份證,詳細個人信息就可以顯示并打印出來。在顯示屏上點擊報到的服務項目,系統自動識別到相關數據庫,憑借打印憑證就可完成注冊、入住等報到手續。比起過去需要輾轉各個部門,這臺24小時服務的新生自助報到系統,幫助新生免去了舟車勞頓之苦。
來自四川成都的理學院數學系新生秦嘉賢背著背包,一臉輕松地出現在報到處。他已經通過網絡訂購了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由交大生活園區為其代買,打包好放進柜子里。下一步他需要做的,就是直接去宿舍整理了。
在報到處,許多新生一見面就相互寒暄,反而像是認識許久的老同學。原來,一些通過自主招生錄取學生早已通過社交網絡彼此熟悉認識。在某社交網站上,被復旦、交大預錄取的新生各自組建的群異常活躍,他們已經開始討論食堂飯菜味道、宿舍條件、學校男女比例等問題。
為了適應這群“網絡化生存”的95后新生,學校也開通了新媒體與新生溝通。上海交大的志愿者服務隊開通微信“源源”,除了在迎新現場服務新生,志愿者還不斷通過網絡微信微薄發布注意事項。
住宿個性化:分寢室不按專業“憑興趣”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的林同學在入學前,已經通過網絡完成一份興趣和個性調研,內容包括興趣愛好、課余活動、作息時間等。入學后,喜愛彈琴的她驚奇地發現,室友都是音樂愛好者,她們的宿舍離琴房也非常近。“學院讓我們按興趣分班分宿舍,真是太好了!”
據了解,今年交大首次試點在新生中按興趣和個性分班分寢室,將同一學院興趣相近的學生分在同一個班級,通過班級同學間的學習和探討,相互激發潛能。同時,將興趣愛好相同、生活習慣相近的新生聚集在同一個寢室,幫助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此外,針對“95后”個性張揚、熱情奔放、活力充沛的特點,交大還別出心裁地效仿網絡游戲,把繁冗瑣碎的報到變成了游戲的“解鎖成就”。“聽一場學長學姐交流會”、“寫一封家書”、“聽一場新生音樂會”、“在思源湖畔讀一次書”......100項“解鎖成就”體驗中,涉及到大學學習、生活、健康、志愿服務等各個方面。
上海交大學生指導委員會的教師王偉明告訴記者,100個“解鎖成就”項目挑戰完畢后,想不適應大學生活都是一件難事,更重要的是,新同學可以從中領悟大學生活的本質,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留下美好的入學體驗,為“大學四年”順利“通關”作好準備。
據透露,這項創意來自畢業生總結的“在交大必須做的300件事”,師生們從中遴選出100項,制作出這個“解鎖成就”菜單。完成所有任務的新生,將有機會參加“一站到底”活動,與學校的校園紅人共進晚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