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有這么一所院校,雖然校園面積不大教職工還很少,但是卻誕生了34名諾貝爾獎得主,并且常年位居美國大學前十,這就是世界頂級理工院校—加州理工學院。
加州理工學院是一所以理工科稱霸全美的頂尖大學,美國三大理工學院之一,這里可能是全世界最“象牙塔”的地方——有著最高的人均科研經費,最高的師生比,最高的教師隊伍中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比例。從無到有,從默默無聞到萬眾矚目,這所堅持“小而精”的大學在一流學科的建設道路上走得似乎相當順利。是什么造就了這所“迷你”大學的成功?打造一流的理工學科,加州理工學院的秘訣是啥?
少而精的師資團隊
擁有一支結構合理、水平頂尖、國際影響力大的師資隊伍,聚集一批世界公認的學術權威和大師,是加州理工學院創建一流學科的強有力保障。
大師加盟奠基礎
20世紀初,加州理工學院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和工藝學院,最初以手工訓練為重心。20世紀20年代以后,加州理工學院把工作重點放在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上,制定了各種鼓勵研究與創造的獎勵制度,面向世界廣納名家大師來學校任教。
加州理工學院從芝加哥大學引進了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密立根擔任物理學學科帶頭人,邀請了前麻省理工學院院長、著名化學家阿瑟·諾伊斯加盟,在學校開辦了化學系,公開與麻省理工學院分庭抗禮。現代航空航天工程學先驅西奧多·馮·卡門加入加州理工學院后,負責航空航天科學及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的建設和研究,奠定了加州理工學院作為火箭科學的前沿中心之一的地位。天文學家喬治·埃勒里·海耳負責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和威爾遜山天文臺的建設。
得益于這些大師的加盟,加州理工學院逐漸形成獨特的學術風格,增強了學科競爭力和組建大項目的能力,在較短時間內成為名牌大學。正如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校長的田長霖先生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所說:“加州理工學院為什么會變成這么著名的大學?它的騰飛就是靠兩個教授,一個是密立根,他使這個學校的實驗物理邁進了世界一流;一個是馮·卡門,錢學森先生的老師,他把美國的航空技術帶起來了。有了這兩個人,有了這兩門一流的學科,加州理工學院就世界知名了。”
慎之又慎的教師聘用
有大師加盟,還得有更多一流學者的努力,學科才能在高層次的研究和碰撞中提升學術水平,因此吸引高層次的人才來校顯得極為重要。加州理工學院在聘用教師上極為謹慎,在生物和生物工程學院院長斯蒂芬·梅奧看來,這是學校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們在聘用老師上非常小心,大多數情況下,新老師是通過學校的老師在他所在的領域尋找和推薦引入的,而這可能花費我們數年的時間來找到這樣一個適合的人。”梅奧說。
加州理工學院只有六個學部,對應著的是僅300人的專職教師隊伍。該校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共16名教職人員,與之相比,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同類型專業教師有200人。小規模的教師團隊意味著選錯一位老師,都可能帶來學校無法承擔的后果。
對于教師選聘的重要性,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院長阿瑞斯·羅薩基斯說得更直接:“如果你問我,獲得1億美元的學院投資資金和聘用10名行業最佳的學者哪個更重要,我會選擇聘用10位學者。”
“我們追求卓越的目的是吸引最優秀的人才。當我們擁有了最優秀的人才,1億美元自然會有。因為優秀人才可以帶來大筆的項目資金,可以動員潛在捐款人為學校捐款,還能讓學校的名聲進一步提高。”阿瑞斯說。
相比于多數高校通常會讓三到四位青年學者完成一個重大科研項目,加州理工學院因其規模較小,只會雇用一位。但這一位學者,必須是學校慎重挑選和考慮后的人選。在加州理工學院,青年教師、青年學者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幫助學校走在科研發展的前列。
菲奧娜·哈里森是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教授,她以博士后身份入校4年,對于加州理工學院給予青年科研人員全心全意的信任很是感慨。“我們都聽過‘不發表就出局’的咒語,但加州理工學院會為年輕人投資,學校會對我說:‘行,你可以冒險去試一試。’”菲奧娜說。
加州理工學院鼓勵年輕學者做科研項目,除了為學者提供良好的實驗室等條件外,加州理工還向每位新來的教師提供科研啟動經費,為其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對于科研方面的要求,校方是“有求必應”,一路綠燈,保證在項目的最終評審流程開始前,青年研究人員不會受困于資金的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意味著學者們不再需要多次請求撥款,不用理會“不發表就出局”的文化壓抑。他們可以冒著更大的風險,帶著對獲得學校豐厚獎勵的期待,自由地向著更高的科研目標進軍。
一流的科研學者、教師團隊,形成了加州理工學院強大的學術實力,讓學校有能力承接重大科研項目,抓住學科的前沿。接連取得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又反過來讓學科建設得更好,提升了加州理工學院的名聲,能吸引更多的一流人才。人才、學科、科研——高水平的高校往往在這三者間構建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模式。
打破學科壁壘
在加州理工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只有77名教師。相比之下,麻省理工學院同類學院的教師有490人。在規模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如何取得和麻省理工學院同等的一流學科地位?
300人的專職教師和600多人的研究學者隊伍,二戰以后就開始保持不變的六大學部格局,以及常年維持在2000多的學生數量,讓跨學科研究成為加州理工學院必然的選擇。學校里各個學科的教師需要共享資源,協同合作,突破傳統學科的束縛,發現研究的新領域。
在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家阿瑟·諾耶斯認為生物學是醫藥學的基礎,提倡開設生物課,致力于生物化學的研究和教學;化學家萊納斯·鮑林基于量子理論創造了化學鍵理論;遺傳學家托馬斯·摩爾根鼓勵研究者同那些所學專業與自己不同的生物學家協作攻關,產生了遺傳學學科。不僅如此,學院還在原有理工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生項目。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學院引進的幾位從事跨學科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鼓勵學生將天賦用于經濟學與政治學領域的發展,并把這些學科的原理與物理學、公共政策等諸多學科結合起來,形成了更加鮮明的研究特色。
由于體量小,每個領域真正帶頭的教授不多,老師在一起交談方便,跨學科的想法往往產生于學校咖啡廳里一杯咖啡的時間。因此,在跨學科研究的管理上,校方可以輕易做出“大動作”。比如在2013年,成立于1928年的生物學院被改造為新的生物與生物工程學院。又比如在這之后,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生物工程系被改為合成生物學系,將關注的學科內容更多地轉向生物材料操作方向。
學科建設是個動態的過程,需要適時調整才能使學科不致老化落后。加州理工學院非常注重交叉學科建設,到目前為止,已設立了51個交叉學科研究中心。龐大的交叉學科項目體系無法獨立存在,還需要基礎學科的支持。在基礎學科建設方面,加州理工學院一直非常重視,六個學部所設置的學科均是以基礎性學科為主。在學生的課程設置上,加州理工學院強調學生應有扎實的基本功。無論什么專業,該校新生在大一時必須學習3學期數學、3學期物理、2學期化學、1學期生物、2學期實驗室課程、12門人文社科課程,以此為跨學科研究做準備。
一方面,任何學科的發展都有基礎性,不能片面強調“產業化”;另一方面,對基礎學科下的力氣過大,學科的應用性又可能被忽略。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科建設成功之處正在于,科學研究打破了舊的學科界限,同時不斷加固基礎學科的根基,找到學科建設的平衡點,適應知識高度交叉的現代科學體系的發展要求。
從加州理工學院的經驗可以看出,強勢、優質、有特色的學科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的大工程,需要人、財、物的相互配合與積累。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人才是基礎,政策制度和經費是保障。與加州理工學院相比,我國高校有不同的起點、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條件,學科發展總體上仍有一定差距,但中國大學在特色化發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優勢。因此,采取特色戰略,選準學科帶頭人,注重基礎學科建設,培育和發展特色學科,可以成為國內高校建設一流學科的戰略選擇。
以上就是查字典新聞網介紹的世界頂級理工院校—加州理工學院的詳細情況,該校的競爭力的非常大的,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學子申請加州理工學院,所以學子們要做好充足準備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