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讓思想自由飛翔的“德國高考”

首頁 > 

留學

 > 德國

 > 讓思想自由飛翔的“德...

讓思想自由飛翔的“德國高考”

如果看到“論教育”這樣一個題目,你會怎么想?這是博士還是碩士論文題目?都不是,而是德國漢堡市中學生的統考試題。題目確實很大,但你可以寫得很小,可以是學校的事情,也可以是社會上某一事件引發對教育的思考。沒有標準的答案,也沒有觀點的對錯之分,只要能清晰、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引發他人的思考,這就是一篇好文章,德國老師就會給高分。

其實德國沒有統一的全國性高考,中學生只要拿到畢業證書即可申請大學。但是,要想申請到理想的大學,畢業證書上的成績是關鍵因素。

畢業證書上載明的成績由兩個部分構成:各州統一的畢業考試(Abiturprüfung)和平時的學習成績。兩者經過不同權重的相加,獲得1-4分即可獲得畢業證書(1.0分為滿分),5分就只能肄業,與大學無緣了。

一般而言,畢業統考占的比重更大,也更為重要。因此,我們形象地稱之為“德國高考”。 那么,“德國高考”究竟是什么形式和內容呢?

德國各州的統考科目略有不同,一般要考10門課程,以2010年漢堡市的“高考”為例,考試科目包括:德語(相當于中國的語文)、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公共知識、數學、生物、經濟和技術。每門課程分為兩個部分(基礎課程和能力課程),每個部分四道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其中一題。例如德語基礎課的四道考題為:

一、從啟蒙到古典時期的文學—歌德的詩歌

二、從浪漫主義到19世紀末期的文學--格奧爾格·畢希納(1813~1837,德國劇作家)

三、談20-21世紀的文學

四、談教育

能力課程的考題為:

一、從啟蒙到古典時期的文學—倫茨的作品:《莊園管家》、《士兵》

二、從浪漫主義到19世紀/20世紀的文學—世紀之交的詩歌

三、20/21世紀的文學—家庭關系

四、論教育。

基礎課程與能力課程考察的重點各不相同,基礎課程是描述性的,只對題目內容進行理論介紹,也就是中國所說的記敘文,而能力課程則相當于中國的議論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論述水平,對某一時期的文學的理解能力。

相對漢堡市的考題而言,下薩克森州的考題要靈活得多。例如2008年該州教育局只給出考試的范圍,學生可以從以下三個題目中任選一題:

一、 論現代德語。此題可以寫德語的多樣性、德語風格的發展、德語在歐洲國家的位置,甚至對德語發展提出的批評。

二、 論海因里希·克萊斯特。此題可以選擇論述作者六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如《母愛》、《智利地震》等。

三、 論知識和責任。此題可以選擇五位作家的作品進行評論,包括歌德、易卜生、施密特等人。

由此可見,德國的統考形式多種多樣,也并非整齊劃一,但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通過記敘文或議論文的寫作來考察學生的知識面、綜合理解能力、觀察問題的角度和文字水平。在這里,沒有統一的答案,更無觀點對錯之分。如果你想拿到理想的分數,必須談出自己獨特的觀點,甚至有些出格都沒有關系。

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德國并不排斥考試,但是,如果你只是通過題海戰術或猜題的方式來達到應試的目的,那么就有無法通過考試的危險,因為狹窄的知識面會讓你在德國靈活的考題面前措手不及。試想,如果沒有深度讀過《母愛》,何以談克萊斯特的文學思想?這就要求學生在中學期間閱讀大量的文學作品,而且不僅僅是讀過,而是對此進行過深度的思考。

因此,思想是德國考試的靈魂,也是統考的側重點。通過這樣的考試方式倒逼學生在中學期間廣泛閱讀,通過閱讀來理解作家的思想,通過對作家思想的思考來觀察這一時期的文學及思想潮流,這種由微觀向宏觀的考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考察方式訓練了學生主動思考、觀察問題和提出自己觀點的能力。 這種能力的培養為大學教育和今后的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隋唐以及兩宋時期的科舉也是重點考察應試者的綜合能力,通過對某一觀點的論述來了解其學術和道德素養,從而選拔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為國家的有效治理、文學的繁榮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當時政治清明、文學成就達到了中國的巔峰。唐詩宋詞的盛行,你能說和合理的科舉考試沒有關系?多少開明的政治家、卓越的文學家沒有經過科舉的洗禮?可見,那個時期的“高考”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可惜后來的科舉走偏了:僵硬的八股禁錮了人的思想,使人只能在幾個框架內進行有限而枯燥的填空。思想沒有了,國家也逐漸步入僵化。

那么,當前的中國高考,有多少內容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特點?讓學生記住知識不是目的,讓學生理解知識、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當務之急。讓學生的思想自由飛翔,這是德國“高考”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如果你擔心德國“高考”這種做法不適合“國情”,害怕學生長大后“不聽話”,和你培養順民的主旨不符,那你起碼也可以學習中國早期的科舉考試吧?難道你連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都害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