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具備了送子女出國留學的經濟條件,因此出國留學人數逐年提高;同時,由于世界各國普遍受全球金融危機困擾,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通過輸出高等教育取得外匯,也通過此舉擴充本國人才。世界各主要留學國政府不約而同地放寬了對留學生的簽證限制或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國內院校招攬國際生源。在中國,出國留學的規模越來越大,也逐漸呈現出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們從今天起開辟《海外留學面面觀》專欄,請中國駐歐美及周邊國家大使館教育參贊和駐在國權威人士講解最新留學政策和留學市場現狀,介紹各國高等教育特色及優勢,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目標國高校情況,以便從容踏上海外留學之路。
中德兩國教育交流近年迎來良好發展勢頭。到對方國家去留學和搞科研受到了中德兩國政府的支持。去年兩國政府啟動的“中德科教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交流活動,在這個框架下,今年德國在45所高校中開展了“中國周”活動,以鼓勵更多的德國大學生到中國留學。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大批中國留學生到德國學習和交流,就中國留德學生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記者最近走訪了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負責人姜峰公參和專門負責留學生工作的一等秘書何康林教授。 留德學子成績普遍較好
姜公參說,廣大留德學子們熱愛祖國,勤奮學習,不少人學業有成,為人類進步和為祖國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無論是自費生還是公費生,我們都為他們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
何康林老師介紹說,德國一直是中國學生喜愛的留學目的國。中國在德留學生人數一直保持比較高水平。根據“德國學術交流中心”的統計,去年中國在德國大學里正式注冊的留學生人數為24746人。此外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在大學注冊。例如有些人是在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還有在上大學的學前班,如學習語言,這部分約有1萬人。所以,估計中國在德國在讀的留學生人數有35000人左右。
1997年只有797名中國留學生到德國留學,而2008年來德中國留學生達5151人。姜公參總結說,中國留學生占德國外國留學生人數近11%,是最大的外國留學生群體。中國留學生絕大部分是自費留學生,占90%,公派留學生只占10%。
由于語言的原因,留德學生雖然在數量上趕不上英美國家,但80%以上的留德學生學習理、工、醫等學科,與英美國家大量學生學習宏觀性的課程如“管理”等專業形成對照。從“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獲獎情況也能看出,留德學生取得的成績是較好的。我國自2003年起設立了“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以表彰成績優異的自費留學生。在德國每年都有留學生獲獎。去年有37人獲得此項榮譽。到目前為止,全球共有1900多名自費博士生獲獎,其中留德自費生獲獎者占8%以上,而德國留學生人數占我國海外留學生人數僅為3%多一點。
良好的教育質量吸引各國學子
兩位教育處的官員認為,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留學德國需要從頭再學習一門外語。即使這樣,還是有大量的中國學生選擇來德國學習。這主要是因為,一是德國高等教育質量較高,尤其是自然科學、工程、機械制造等專業。德國很多高校都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不僅中國學生,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學生都慕名而來。二是德國學費較低,德國高校在很長時間以來是不收學費的,目前也只有部分州的部分專業收取一定的學費,與英美相比,德國收費是很低的。大學生身份在德國還可以享受許多優惠,例如住宿、交通、醫療保險等相對要便宜得多。另外,德國優越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也受到留學生的青睞。
德國大學具有重視留學生的傳統。200年前,洪堡兄弟在柏林創辦德國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時,就確立了吸收外國留學生到校學習的理念。西方列強在中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洪堡大學的外國留學生比例就幾乎達7%。德國很多基金會很早就開始資助外國優秀學生到德國留學。歷史上,哥庭根大學為了吸引外國留學生,不僅容忍外國留學生的不同宗教信仰,而且還為他們專門建立了教堂。
德國學歷在全世界有著良好的聲譽,尤其是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這里的畢業生在很多歐美公司企業都非常受歡迎。
中國學生勤奮好學受歡迎
姜公參說,德國教授反饋的信息表明,中國學生普遍比較勤奮和用功,德國教授對此普遍表示歡迎。一般來說,中國學生剛到德國時,普遍存在語言障礙等問題。另外,由于教育傳統不一樣,中國學生主動性也弱一些。例如,他們不愿意或者不適應自己制定研究課題的方式,而希望等待導師給他們“出題”。但如果能順利渡過這一困難時期,中國學生基本功扎實的優勢就會慢慢顯現出來。中國學生普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業。
德國大學注重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老師一般不去過多地干預和督促學生學習,但要求卻是非常嚴格的。一般認為,德國大學生平均輟學率為20%多一些,有些專業的德國學生的輟學率達40%以上,有些個別專業甚至一半以上畢不了業。相比之下,中國學生的輟學率比較低。正因為如此,德國許多大學歡迎中國優秀學生前來留學,一些重點大學甚至提出,將吸引中國留學生作為其國際化戰略中的重要內容。
正確對待出現的問題
姜公參和何教授都不主張讓孩子在中學階段就到德國來讀書,因為,這時孩子的身心并不成熟,很難適應這里獨立性較強的生活和學習。最好是在國內有上大學的經歷后再到德國讀書,或者上完本科后再來讀研究生課程。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高考成績不好,沒有考上理想的大學,就送孩子到國外學習。而一般情況下,孩子在國內成績不好,在國外大學學習同樣很吃力,甚至更吃力。如果孩子不愿意出國學習,家長卻“強行”送出來,事實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姜公參說,在出國留學之前,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例如通過互聯網多了解國外的情況,應把可能遇到的問題想足一點。另外,學生應重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因為這將有助于他們客觀、公正地對待中外文化差異,而不走極端。
何教授還希望通過本報提醒留學生及時到教育處登記,以便教育處更好地為留學生服務。例如在緊急情況下能與留學生取得聯系。目前通過教育處的網頁登記也十分方便。他們還希望留學生多注意人身安全,例如交通安全,積極適應當地社會,注意心理健康。最后尤其是對于那些在德國企業中實習的中國學生還要強調一點,要嚴格遵守這里的法律規定,按照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學習,以防自己的疏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炒作利用。(王懷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