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教育部與上海市政府簽署了《關于推進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日前,一項面向本市17個區縣的問卷調查表明,57257名受訪者中,82%對區縣教育均衡發展表示“滿意”或“較滿意”。
在57257份問卷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卷552份;校長卷1099份;教師卷11910份;學生家長卷43696份。各區縣中,公眾滿意度最高的為92.3%,最低的為72.3%。家長問卷結果表明,學歷層次越高的市民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愿望越強烈,而在進城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家長對均衡發展滿意度較高:8個市區家長滿意度平均為80%;9個郊區縣家長滿意度平均為83.1%。17個區縣就近入學率均在90%以上,不少學校已呈現出“一校一特”和“一校一品”的發展態勢。
教師收入與公務員持平
市教委的督政結果顯示,本市各區縣基本實現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四個統一”,即經費撥款標準統一、教師收入標準統一、學校辦學條件配置標準統一、教師編制配置標準統一。如今,本市遠郊農村義務教育教師的平均年收入與市區教師基本持平,義務教育教師的平均年收入與公務員基本持平。隨著人口導入、教育規模快速擴張,本市各區縣編辦、人保等部門優先保證教師招錄,基本滿足入學高峰對師資的需求。
隨遷子女全部免費就讀
當前,全市隨遷子女已占義務教育學生總數的52%,這些孩子100%接受免費義務教育,在8個中心城區就讀的學生100%進入公辦學校。
本市實現了城鄉一體優質資源共享。城郊結對聯動,城區分別與郊區縣建立教育對口合作交流。以黃浦和靜安為例,2012年兩區從區級財力中撥出3億多元,支援崇明、奉賢等區縣的教育發展。此外,2007年起,全市共有109批次學校參與了三輪委托管理項目。問卷調查顯示,86%的家長對孩子所在學校的總體辦學水平表示“很滿意”或“滿意”。通過教師柔性流動等措施,區域內部師資力量得到均衡,64.8%的家長認為孩子所在學校教師與周邊學校教師總體素質基本沒有差距,26.2%的家長認為差距在縮小。
政府不以升學率排名次
本市出臺《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試行)》,體現正確的教育價值導向。問卷調查顯示,95.9%的校長認為區縣政府不再以升學率或考試成績排名作為評價學校的主要依據。2011年起,本市陸續推出“新優質學校”,落實“辦好家門口每一所學校”的理念,倡導學校不挑生源,不集聚資源,不以分數排名為教育追求。95.5%的校長、79.4%的教師對“新優質學校”有較高的認知度。
全市小學推廣“快樂活動日”,每周安排半天時間讓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向初中低年級拓展。91%的家長、97.4%的教師表示“快樂活動日”得到有效落實;94.8%的家長、95.9%的教師認為體鍛“一小時”得到有效落實。
市教委今天上午召開相關新聞發布會,宣布本市已經完成了對17個區縣政府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政工作,在生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師生比、專任教師高一層次學歷比例、班額、計算機生機比、生均圖書冊數、生均公用經費等全部8個方面,完成了市級人民政府對區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認定,并將在近期上報國家教育督導委員會申請給予認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