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里,學校開學之前,我的一位朋友向她所在校區的“教師證書辦公室”遞交了教授中文的證書申請。按照常規,申請會在幾天之后由校區遞交加州教師證書委員會審批,然后再過二至三個月,能得知申請是否得到批準。可是,我這位朋友的申請交上去四個多月后,仍然沒有音信,所以,她便去校區辦公室查詢。辦公室的人員很熱情地幫她東找西找,結果發現,那份申請還在辦事員辦公桌上的文件堆里壓著,根本就沒有送交到州里去。
美國人把這樣的辦事員叫做“官僚”(bureaucrats),并不是因為他們有什么官職,而是因為他們在“官局”(bureau)的“辦公室”里當“公務員”。美國官僚機構辦事效率低下,成為美國人碰不碰就挖苦嘲笑的對象。有這樣一個笑話,說這個國家有一種室內游戲,叫作“官僚主義”。這個游戲只有一條規則,就是大家都不能動,第一個動的人就輸。有一項研究列舉了普通民眾對無能官僚的“印象”,就是辦事不力、報酬過高、惰性十足、熱衷于僵硬刻板的程序、缺乏想象力、既無個性又無人情味、工作就是長時間喝咖啡休息。一句話,是一些除了擺弄文件,什么都做不了的家伙。
美國人不喜歡官僚,這與他們不喜歡大政府的傳統有關。美國人相信自己的事情自己能辦,情愿生活在自立自助的社會中,而不是靠政府來解決自己的事情。大多數美國人覺得,官僚主義是政府太大所造成的,而官僚主義是最沒有人情味的辦事方式。這種看法有真實的因素,但也有偏見的成分。其實,大政府本身并不一定是一個問題。如果政府很大,允諾很多事情,而每一件又都能落實,那也沒有什么不好。問題是,大政府允諾的事情很多,但卻往往做不到,因而變得有權難辦事的怪物。
官僚擺弄文件、機制地“公事公辦”,也不能說完全是一件壞事。與直截了當的高效率相比,它是一種“不好”的選擇。但是,與當權者可以不守程序、不按規章、肆意妄為相比,它又是一種“次好”的選擇。
公事公辦的公務員辦事程序,可視為一種以“次好”為標準的公正辦事方式。例如,加州居民哪怕是要求在自家廁所內加以改建,也必須向房屋管理部門申請批準; 在更換家用熱水鍋爐時,也必須經由安全檢查部門認可發證書。居民也許要抱怨“繁瑣的公事程序”,然而,采用這些規則,是要對所有居民一視同仁。所以,沒有人因為“有門路”就可以隨意改建房屋,以致發生損害鄰居權益的事情。
去年我回國時去看一位朋友,他正在家里生悶氣,一問,原來是居委會未經他同意,就在他的住房墻根下造一個公用的垃圾站。在美國,每戶人家的垃圾都是自己存放的,垃圾公司每周定時拉走。誰也不會同意讓街坊鄰居把垃圾都倒到自己墻根下,因為越是把垃圾倒到別人那里,就越會不好好地倒。當然,也不可能有任何公職人員能擅自主張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在美國,繁瑣的公事程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們不想給公職人員太大的自由處理權,并要求他們對所作的每一個決定負有個人的責任。
美國官僚機構辦事效率不高,但卻極少有以權謀私的事情。辦事慢并不是由于故意刁難、蠻不講理,或從中謀取私人的好處。在與官僚機構打交道的時候,人們對具體辦事員往往有不壞甚至相當好的印象。《華盛頓郵報》曾舉辦過一次關于聯邦公務員一般行為的民意調查,結果發現,與政府打過交道的公眾中,71%的人說,他們對實際遇見、面對面打過交道的公務員工作是滿意或非常滿意的,只有4%的人非常不滿意,另外14%的人說,他們對與聯邦職員的接觸只是有點不滿意。
在美國,“官僚”之于民眾并不是“當官的”之于“老百姓”。官僚只是在各種機構中辦事的公務員。美國民眾雖然不喜歡神秘的官僚機構,但卻并不覺得那些當公務員的與他們自己有什么不平等的差別,因此,他們對“官僚”的看法至少是沒有敵意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