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學地:美國波士頓大學(現在哈佛法學院做教授助手工作)
剛到美國就聽人說,如果沒有醫療保險,最好不要邁進醫院大門,因為動個闌尾炎手術就可能收你5萬美元。
最終,我還是沒躲開這一“劫”。今春以來,緊張的學習沒有停過。先是碩士畢業考試,后又參加美國律師資格考試,幾個回合下來,我突然感覺身體不對勁:無力,犯暈,低燒,身體一下子很虛弱。醫療保險先得搞定,我想。
于是,咨詢了一位商業保險公司的中介,她說商業保險基本上針對大病,比如手術、住院、癌癥之類,常規的都要自己掏錢,所以對我來說意義不大。
接著考慮買學生險。這種保險先得看校醫,看不好,他們會推薦你到指定的醫院,除牙科、眼科,基本免費。一年的保費約1000美元。
事情還沒搞定,我的病已等不及了,走幾步路心就跳得厲害。我終于向教授請了一天假,去住宅區附近的一家小醫院看病。醫生給我做了尿檢和血檢后,讓我回家等消息。一會兒電話就來了,說我血色素低,最好去大醫院輸血。
我有點驚恐,轉到了劍橋醫院。入院無需交錢,我報上了自己的社會福利卡號。一位年輕的護士開始給我量血壓、測體溫、做尿檢。她話很多,甚至說起昨天家里發生的趣事。我知道她是為了緩解我的緊張。
體檢做完后,一位女醫生向我走來。她先作自我介紹,看我膚色是亞洲人,轉而問我有沒有特殊的信仰或生活上的習慣,以確定之后的體檢不會觸犯我的日常生活習慣或宗教習慣。接下來問得更詳細了,現在的病情、過去史、家族史、社會史等等。在給我檢查之前,她突然站起來當著我的面洗了手,隨后又鼓勵我多提問,說無論是否和病情有關,她都會詳盡解答。
輸血、輸液時,醫生護士們隔幾分鐘就過來看我,問我感覺如何,整個晚上她們都沒有停過。那一晚,我突然想起一本教材。我媽媽是浙江大學醫學院診斷教研室的教學指導老師,她的教材我看過。那上面對醫生要求很嚴,特別是對一些詢問技巧和檢查手法的規定。說實在的,這些要求對國內來說,帶有理想色彩,但在這里,我體驗到的與這本教材非常吻合。
住院時,三餐之前會有餐飲部的護士把菜單放到我床頭,讓我選擇喜歡的食品,從餐前開胃菜到飯后的甜點,每類都有七八種可供選擇。
第二天診斷結果出來了,我是因緊張疲勞導致身體不適,輸完血和掛完點滴就可出院了。護士又幫我約好了兩周后的復診時間和醫生,還告訴我,醫院會提前兩天來電話提醒。
想到高昂的醫療費,我有點窘迫地說自己沒有醫療保險。護士叫我不要擔心,出院時不用付錢,賬單過段時間會寄到我的住所。她建議我去申請國家免費醫療,如批下來,就不用付錢,批不下來,還可分期付款。
我連忙去了馬薩諸塞州的有關部門申請國家免費醫療。這種保險由州政府提供保費,適用于工作單位不提供商業保險服務的人群,對于剛畢業尚未找到長期工作的學生,是個很好的選擇。
一周后,醫院的賬單寄到了我的住處,5千美元。國家免費醫療也同步批了下來,意味著我不用拿出分文,真是太讓人高興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