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16年度10個本科預警專業,分別為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法學、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新聞學、旅游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市場營銷、行政管理。這些專業在上海高校重復設置相對較多,在部分高校中連續多年招生錄取率和畢業生簽約情況不太理想。上海市教委表示,如擬增設已列入預警范圍的專業,市教委將不予受理其備案申請。
相對于其他省市,由政府出面提示專業盲目增設的行為,上海市教委的這一舉動值得點贊。然而,這項工作如果能夠做得更加細致一些,也許會更盡如人意。畢竟,對榜單、數據缺乏分析的考生、家長,看到這些預警專業恐怕會影響其報考。
這讓筆者聯想到近期參加的一場有關大學生就業的活動,就業排行榜上生物技術、生物科學出現在紅牌專業(就業率低的專業)上,現場就有專家指出,未來推動科技進步的恰恰是數碼技術和生物技術,而僅從就業率上說事兒,但不作說明和提醒,很容易造成考生、家長對該專業的誤讀。
有專家建議,政府在信息公開時要全面、充分,應細化到哪所學校哪些專業過剩,而不是籠統地發布專業的整體信息,不加以區別。事實上,一些列入本科預警的專業,如新聞學,在上海某些高校里恰是全國專業排名靠前的專業。一概而論,反而對有些高校招生有失公允,也影響了考生的正常報考。
同理,民間機構在發布榜單時,也應該考慮公眾的理解能力。因為數據往往反映的是一個專業前一年或當年的狀態,難以反映出未來5年、10年的走勢。對于一些處于就業谷底的朝陽專業,究竟是高校盲目開設導致就業過飽和,還是行業尚處于起步階段所需人才不多、未來口徑將逐漸增大,應該加以區分、說明。
而要做好數據背后的分析,恐怕也不是政府、民間機構單方面可以完成的事。需要有一支專業的顧問團隊,去揭示數據背后真正的含義。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