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這不僅明確了高等學校的主要任務,而且提出了教學質量的要求。縱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目前大學生就業十分困難,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存在差距。其主要原因是學校在辦學中對社會需求關注的不夠。為解決這一問題,我校近幾年來在這兩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是學校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學校要以學生為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學生成長成才的評價標準就是是否全面發展,是否適應社會需求。
為了體現以學生為本和保證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在教育教學、日常生活、課外活動等方面,從學生的現在和未來發展多方面考慮,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并以學習效果、就業質量、生活舒適度作為學校辦學情況的考核標準。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學校實行差異化教育,開設了創新試驗班,增加了選修課數量,學生可以通過選修學習喜歡的課程。這些措施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的學習氛圍,增強了學習效果。
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調整培養方式和招生數量
社會對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合格的人。因此,高等學校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的頭等大事,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學校主要通過三個系統開展德育。一是教學系統。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為主體,重點是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等方式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爭做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二是學生工作系統。主要是通過各種活動,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等方式,使學生熱愛祖國,刻苦學習,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科研系統。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邀請成就顯著、業績突出、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以做報告方式對學生進行敬業精神、學術道德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樹立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刻苦鉆研,勇攀高峰的精神。
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急需應用型技術人才的現狀,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加強了應用技術的培養教育。首先通過調研了解學校培養的學生與社會需求的差異,據此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案、充實教學內容、改進培養方式、改善培養條件。其次加強了實踐教學,以就業為導向開展大學生實踐教育。一是與專業課程相掛鉤,由科研處牽頭組建了大學生科協,同時大力扶持專業性學生社團發展,積極引導學生投身社會實踐。二是建立了一批實習實訓基地,建立了工程實訓中心,增強學生的崗位實際操作能力。三是針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組織開展針對性較強的社會調查。四是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和青年志愿者活動為載體,讓學生深入企業、深入生產一線,更好地了解社會需求。
學校還注意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制定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教師外出到企業進修實習,培養雙師型教師。并根據社會需求情況,調整各專業學生招生數量,將招生與就業掛鉤。這不僅改善了學生的就業狀況,而且學校的社會聲譽也得到了提高,招生形勢逐年好轉。學校的本科招生數量逐年增加,生源質量不斷提高。
建立保障體系,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為了保證人才培養質量,建立相應的質量保證體系,對人才培養實施全過程、全方位的監督與控制,以保證學校所培養的人才與培養目標相一致,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包括六部分內容:(1)教學質量保證項目及質量標準;(2)教學質量保證項目執行綱要;(3)教學質量保證工作程序;(4)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5)組織機構與職責;(6)教學質量保證支撐文件。
“教學質量保證項目及質量標準”明確了教學質量應該達到的標準。對教育教學思想、教學資源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分析和改進規定了質量標準;“教學質量保證項目執行綱要”明確了教學質量保證工作的內容、工作任務,規定了執行人、責任人、監控人;“教學質量保證工作程序”明確了教學質量保證工作怎么做,對工作程序做了明確規定;“主要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包括課前準備質量標準、理論教學質量標準、實驗教學質量標準、考試環節質量標準等八個標準;“教學質量保證工作的領導機構及職責”規定了教學質量管理委員會、教學質量管理中心和其他工作機構的職責。
幾年來,學校一直堅持以學生為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社會急需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困惑。如怎樣處理好學生考研與就業的關系、就業率與就業質量的關系、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的關系等。我們將在今后的工作中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并力圖加以解決,以便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