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最新2015年度留學數據。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接近53萬人,較之上一年度增長了13.9%。中國出國留學勢頭迅猛,引發對“留學安全”的關注。特別是近兩年,“平安留學”字眼頻見媒體,成為焦點。
互聯網即時性造成的沖擊 ,加之美國校園多發槍擊案及歐洲多起恐怖活動的渲染,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世界越來越“亂”了。其實,世界并沒有那么“亂”,但也沒有那么“安全”。“平安留學”正成為當下的一個熱詞。而“留學安全”也從來都不是個新鮮話題。在政府層面,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牽頭組織各地圍繞“留學安全”開展了各類行前培訓。為配合宣傳,受邀相關領域專家紛紛從專業角度解讀如何應對“海外遇險”。去年5月,上海也舉辦了“平安留學”主題的出國留學行前培訓會議。上周,“平安留學”安全教育工作研討會在京舉行。 上述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對消除和緩解學生境外留學中易出現的各類安全隱患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在民間層面,伴隨著出國留學的持續發展,留學機構及海外院校對留學生海外安全的教育及培訓便從來沒有停止過。
從相關培訓內容來看,筆者認為除了政府的宏觀掌控及有效引導外,具體人員的“安全素養”更為重要。據筆者多年從事國際教育咨詢工作的經驗,還有之前與政府相關人員的交流,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那便是學生海外“遇險”時不太愿意找政府。那么,他們更愿意找誰呢?
中國文化屬于“倫理本位”。是關系,都是倫理。“倫理情誼”與“人生向上”共同構成了中國人的兩大精神中心。這讓國人當遇到問題時,各自找尋各自的關系。梁 漱溟關于中國人性曾有過精辟的論述:中國之倫理只看見此一人與彼一人之相互關系,而忽視社會與個人的相互關系。而此“倫理關系”中,最為重要的是“家人父子”,所以學生“海外遇險”會第一時間想到找父母,然后再是熟人。梁任公在《新大陸游記》中也證實了上述觀點:吾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
眾所周知,留學申請具有周期長,手續繁瑣之特點,加之市場競爭加劇,作為升學(留學)都在盡可能為教育消費者提供附加值服務,在幫助留學生海外留學中,勢必 早已建立起一種“關系”,成為消費群體值得信任的人。顧問們也因著“關系”,將為負笈海外的學生(包括家長(微博))提供延伸性服務作為自己的“義務”;而相對與 “倫理情誼”,包括政府在內的公家,則明顯不具備上述“倫理情誼”。故留學生“海外遇險”不愿找政府便不足為奇了。
目前官方主導開展的各類“平安留學”培訓內容更多地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心理危機預防和調、槍擊及爆炸應對技巧、性騷擾和性侵害、車輛行駛安全、國際通用手語、野外生存技巧、應對搶劫和綁架、樓房火災地震發生技巧、自衛術、急救常識……諸如此類,等等。相較于歐美諸國,日本在留學安全上擁有絕對的優勢。世界發達國家中唯有日本及澳洲禁槍。在最新版的《世界和平指數排名榜》中,日本位列第八,堪稱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日本民族單一,加之神道教與佛教兩大主流宗教信仰,使世界恐怖組織基本不太會將目標鎖定在那里。在筆者看來,相較于人為風險,自然災害風險倒是留學生應該重點掌握的。日本從來都是個“風險意識”極高的國家。
小泉八云對日本及日本國民曾過精辟的論述,在他看來現在這個更古老的日本老文明,也是保守著一種美的與道德的文化總數,值得我們的驚奇與稱美。須知日本文明 是很特別的,或者竟不適西方所能望其項背的,因為它在那簡單的本土基礎之上,鋪上了許多外國文化的景色,造成了一種極盡錯綜變化的奇象。這種外國文化種, 大部分是中國的,而民族的和他們社會的原來性格,卻仍舊能令人認得出來的…… 現在雖與小泉八云的時代相去久遠, 但作為一名來自西方并積極融入日本的外國學者,其對日本文化的解讀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在聯合國最新公布的《世界國民素質排名榜》中,日本已連續30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所以,去日本留學感受日本文明是物有所值的。
近年來,留學形式的日趨多元化,學生出國后回頭找留學機構和顧問,尋求幫助的比例正在不斷增長。其委托事務主要包括,簽證短期變長期、留學簽變工作簽、租房變更、升學遇阻、家屬探親陪讀、情感心理 問題等。在筆者看來,“留學風險”中,最不容忽視的應是“心理危機風險”。當遇到文化、學業等無所適從時,極易引發各種極端事件。中國留學生已全面過度至90后,與早年的留學生心理結構截然不同。現代通訊手段的發達,特別是社交媒體的普及,讓溝通便捷有余。一些家長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與遠在海外的孩子保持“視頻”。在筆者做過的多例心理咨詢中,有兩例印象深刻 。一例是孩子(暫且稱之“A君”)在日本故意“失聯”,關閉所有的通訊設備,時間長達一周以上。這期間,伴隨著各種猜測,引起家長極度的焦慮,恐慌,甚至一度打算報警。事后了解, A君是因為大學考試“掛紅燈”心情不好,而故意隱匿了起來。另一例是,孩子 (暫且稱之“B君”)回國省親,假期結束,父母依依不舍中將 B君 送上飛機。但過了幾天,竟有朋友在上海又看到了 B君 ,這亦引起了父母的恐慌。事實是B君因為與戀人分手,心緒不佳,選擇了短期內返滬與朋友相聚,而未去驚動父母大人。
其實,有時候家長事無巨細,過度的“關心” “關注”并非是好事。成長需要時間和空間,應允許孩子“試錯”。家長要學會克制,切忌對孩子不信任,讓他有種被“監督”的感覺。“平安留學”應是個長期的 話題,而不是作為階段性“炒作”,熱度一過后便偃旗息鼓。“平安留學”培訓,除了針對從業人員,留學生群體外,應覆蓋更多人群,包括家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