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是時候關注中國的真實失業率了!

首頁 > 

人才

 > 是時候關注中國的真實...

是時候關注中國的真實失業率了!

目前,我國官方公布的失業率,叫做“城鎮登記失業率”,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每季度公布一次。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中國的城鎮登記失業率,自2002年以來一直維持在4.0%-4.3%的水平,波動極小,從2010年第三季度開始,連續12個季度均為4.1%,毫無變化。這有可能做到嗎?

官方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基本沒有變化

這樣的失業率數據顯然違背經濟規律

經濟好,則就業情況好;經濟不好,則就業情況差。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解釋,這叫做奧肯定律:當實際GDP增長相對于潛在GDP增長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 1%;當實際GDP增長相對于潛在GDP增長上升2%時,失業率下降大約 1%。

2002年到2011年,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10年,每年GDP增長均高于9%,但也并非毫無波動,2007年增長為14.2%,轉年2008就因全球金融危機變為9.6%,2009年進一步滑落為9.2%,但這兩年登記失業率僅增加了0.3%。同期美國,官方公布失業率最低為2007年5月的4.4%,2009年10月就迅速攀升至最高點的10.0%。縱觀其他主要國家官方公布的數據,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失業率都有過大幅波動,像中國這樣十年波動范圍僅有0.3%,連續12季度失業率毫無變化的情況,可謂絕無僅有。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首先并不在于數據可能被操縱,而是“城鎮登記失業率”這一指標本身就有缺陷。什么叫“城鎮登記失業率”?按官方定義,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城鎮從業人員總數與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重”。其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來源于已在就業服務機構進行登記的失業人員,按登記記錄進行統計。所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是指在勞動年齡(16 周歲至法定退休年齡)內,有勞動能力,處于無業狀態,有就業要求,并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的城鎮常住人員。

這一定義排斥了那些想就業而沒有進行自愿登記的失業人口,也排除了農民工等非城鎮戶籍人口。因此這一數字無法反映出真實的失業狀況,是理所當然的。不僅經濟研究人士極少提及這一指標,連許多官員都認為“登記失業率作為經濟統計指標并不好用”。

17年前就開始抽樣調查失業率,直到最近才公布

那么,什么才是好用的失業率數據呢?國際社會通行的失業率,是調查失業率。這是指通過對勞動力市場進行主動抽樣調查計算出來的失業率。該指標覆蓋的失業人群是在城鎮常住、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在城鎮就業的人員。與登記失業率相比,調查失業率統計不要求進行失業登記、不限定非農業戶口,其覆蓋的失業人口更廣。這種指標才能衡量勞動力市場勞動供求的剩余程度,反映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發達國家一般都使用調查失業率,按月或按季度調查并發布數據,有些國家甚至半個月就做一次調查。

那么,中國是沒有條件公布調查失業率嗎?據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張車偉的說法,自 1996年開始,國家統計局就開始進行有關勞動力的抽樣調查,該調查每年進行三次,第二季度和第四季度的調查只在城鎮進行,而第三季度的調查則在全國范圍。這一調查采用了國際勞工組織建議的就業概念,把就業者定義為16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在調查周內從事一小時以上社會勞動并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的人員。應該說,從這一調查中完全可以取得和國際接軌的調查失業率數據,但有關部門一直沒有公布過從這一調查中取得的失業率數字——即便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于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的通知》,決定建立勞動力調查制度并計算調查失業率之后,依然沒有公布任何調查結果,所獲取的數據僅供統計部門內部使用,而理由迄今不得而知。直到李克強總理近日親自撰寫的文章中,才首次披露了這一數據。

公布調查失業率是好事,但還遠遠不夠

公布調查失業率是怎么算的同樣重要

這一次,李克強總理親自披露調查失業率的數字,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信號。但只有“5%”這個數字,無疑還遠遠不夠。調查失業率數據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最低統計年齡、是主動找工作還是被動找工作、是否包括愿意工作的學生,等等,因此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口徑。“5%”這個數字怎么來的,這個結果是否足夠精確權威,有賴于公布調查失業率具體是如何取樣、如何測算的。

事實上,由于長期沒有官方發布的調查失業率,半官方或民間發布過不少版本的數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其推算的城鎮失業率為 8.27%;社科院2009年發布的《社會藍皮書》,調查出來的城鎮調查失業率是9.6%;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2012年發布的《中國城鎮失業報告》,得出的中國城鎮失業率為8.05%;而北京大學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項目今年發布的《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3》則顯示,如果把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而最終放棄求職的人群計入,中國的失業率將高達9.2%。

在許多半官方和民間機構測算的數據顯著高于5%的情況下,官方統計機構更有必要公布詳盡資料,以增強“調查失業率為5%”的可信度。…[詳細]

除去失業率數字以外,還應公布其他輔助數據

除去“5%”這個數據和這個數據怎么得來之外,統計部門應該還要考慮公布其它一些相關的輔助數據。如非正規部門就業的人數、崗位空缺數。除此之外,還可以借鑒美國等國家的經驗,公布多種形式的失業率。如傳統方法計算的失業率、考慮氣餒類型勞動者的失業率、考慮季節因素調整的失業率、考慮失業不平等問題和就業不足問題的失業率,等等。這些輔助數據,有助于人們多維度地認識就業市場的真實狀況。

失業率數字的含混并非偶然,中國統計數據需要進一步透明化

如前所述,早在17年前,調查失業率即已在籌備之中,但直到今年在開始正式公布,無非是擔憂公布數據帶來的“影響”。但這種對真實經濟數據含混的態度,會對中國當局公布數據的權威性構成很大損害。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格曼如此評價中國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所有的經濟數據都應被視為一類特別無聊的科幻小說,但中國的數據甚至比大多數國家的數據都顯得更不真實。此外,由于中國政府行事隱秘,媒體受控制,國家規模龐大,與任何其他大型經濟體相比,我們更難弄明白中國真實發生的事情。”

典型例子就是,中國大陸官方公布的貿易數據與香港公布的數據對不上號,還有各省GDP總量之和大于公布的全國總量——這點迄今未見權威的解釋。官方數據經常遭到質疑,相當程度上與其數據處理的方法、數據來源、原始數據、覆蓋面、流程等不為公眾所知有關。如果在上述方面主動增加透明度,公開更多的統計細節,比如對于重要的通脹數據,定期公布CPI權重與權重調整歷史,對于已獲得的地方政府投資平臺數據公布月度指標等等,都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公眾質疑。另外,鼓勵民間群體和學術界對統計數據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讓官方數字更加可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