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長效機制遏制學位論文抄襲
繼山東大學等高校被曝光論文涉嫌抄襲事件后,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安徽大學“抄襲門”事件。頻繁爆出的學位論文抄襲丑聞不僅是學生個人的失信問題,更給高校和學術界造成了污點。當下,又到了學位論文答辯期,有學者表示,從源頭治理學位論文抄襲,必須在論文選題至答辯的各個環節嚴格把關。根治學位論文抄襲現象,在強化學術規范教育的同時,更要加大依法治教、依法治學的力度,對學術不端行為嚴厲懲戒,以形成有效的威懾力,凈化學術環境,維護學術尊嚴。
學術資源日益公開
抄襲無處藏身
我國自1981年實行學位制度以來,規定凡申請學位者都要提交學位論文,畢業論文制度在全國高校普遍貫徹執行。撰寫學位論文是教學質量呈現的基礎,是培養研究型人才、開拓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學者認為,屢屢曝光的學位論文抄襲事件是對知識的褻瀆、對教育的玷污,違背了學習和教育的宗旨,背離了人才培養的目的。因此,絕不能縱容這樣的學術不端行為。
“學位論文抄襲現象是學術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別敦榮表示,過去在封閉的環境中,論文抄襲很難被發現,除非被相關領域的專家揭發。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術數據庫建設不斷完善,學術資源從封閉走向開放,論文抄襲現象也被暴露在公眾的視野中,引起學術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據了解,近年來,高校為避免學生學位論文抄襲行為,大都引進了學術不端行為檢測技術,并成立學位評定委員會,嚴懲學位論文造假行為。這些措施,對凈化學術環境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學術不端行為卻仍然存在,并呈現愈演愈烈之勢。
把關層失責
懲治機制“不給力”
一篇合格的學位論文要經過開題、成稿、修改、定稿、查重、答辯等諸多環節。學位論文抄襲者何以能夠通過層層關卡順利取得畢業證?
學位論文不端行為檢測也就是俗稱的“查重”,主要是將學生提交的論文與數據庫中其他論文進行對比。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張積玉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依靠技術手段能夠有效對學位論文文章及觀點進行基本檢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術的把關程度。但他同時提到,單純依靠“查重”等技術手段并不能徹底遏制學術不端行為,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監督責任機制及學術評價體系。
早在2004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學術規范(試行)》就指出,凡引用他人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均應詳加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應如實說明;不得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學位論文作假行為的處理辦法》,隨后,又多次在文件中提到關于優化學術環境的具體指導意見。“但是這些規章制度大多只是行政指令,學位論文的處罰尚存在一定難度,難以對學術不端行為形成震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記者表示。
“學位論文抄襲現象,暴露了我國目前研究生培養、導師學術指導以及學位論文質量把關上存在的問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師告訴記者,從目前的調查情況看,中國學術機構礙于面子或權勢,對于發現的學術論文抄襲事件采取低調處理甚至包庇護短,這讓造假者意識不到抄襲、剽竊的“成本”。即便是證據確鑿的學術不端行為,大部分高校也僅限于“通報批評”、“撤銷學位”等處罰,且力度尚不到位。
從加強學術規范教育著手
整治學術不端行為,杜絕學位論文抄襲現象,關鍵在于建立依法治教、依法治學的長效機制。
“維護學術純潔,不僅要應用‘查重’等技術手段規避抄襲,更關鍵的是,要建立整個高校的依法治校機制。”儲朝暉提出,在抄襲者和相關負責人的處罰上達成共識,明確懲處標準,從學校領導到教授再到學生應一視同仁,將處罰落到實處,樹立學術規范權威,同時將學術評價機制與第三方監管相結合,明確發力機關,才能遏制學術不端行為。
教育部2009年成立了學風建設協調小組,制定高校學風建設相關政策,開展學術道德宣傳教育,受理直屬高校學風問題舉報并對重大學風問題調查核實等,可謂是拉開了依法治理學術不端行為的序幕。
除此之外,有學者表示,浮躁的社會風氣使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誠信缺失,給大學生學術失范提供滋生土壤。張積玉提出,根治學位論文抄襲現象,要從加強學術規范教育著手,加大學位評價體系建設,將思想教育與規章制度相結合,建立完善的學術評價機制,提高學術規范意識,明確引用、借鑒他人研究觀點的使用規范,才能有效杜絕論文抄襲現象。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