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人群】不少家長有些猶豫不決,到底是讓孩子去國外讀高中好,還是先在國內的國際學校有個過渡?
◎【家長案例】小婧目前就讀初二,她的媽媽近期很焦慮,孩子有出國的想法,但成績中等。“這幾年中考政策變化較多,名校之間的競爭也太大,我不想給孩子這么大壓力,開始考慮讓孩子出國讀高中。”小婧媽媽說,但低齡留學帶來的一系列生活、心理問題又讓她變得謹慎。于是,許多名校開設的國際班、國際課程班等也成為她的備選對象。
◎【專家處方】無論是出國留學還是在國內讀高中都有利有弊,家長應該綜合評估孩子的實際能力、家庭經濟狀況及各種選擇利弊,為孩子設計最適合的學習道路。
選擇標準
首先看家長的教育目標
北京四中國際部校長石國鵬認為,家長做選擇前一定要明確自己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比如單純是為了孩子將來去美國讀本科。他認為早些讀美國高中的優勢在于其學術環境誠信度高,學術訓練更容易對接美國大學,這是美高的優點。而且美國大學在錄取中國學生時可能會把更多的錄取名額給到中國人,這種現象是可能存在的。
去國外高中是有好處的,但同時存在缺點。石國鵬認為,如果孩子在15到18歲,或者再小一點,初中就離開父母、離開家庭、離開故國,這會對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重大的影響。“應該說在孩子成長的這個階段,是他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最重要的時候,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養育之恩,還有他的家庭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諸多方面。”
石國鵬說,除此之外,對于孩子個人而言,過早將他送到陌生的異國環境中,如果沒有民族認同和歸屬感,沒有一種文化自信,會很容易被邊緣化,也很難真正去跟別人建立平等的交往。“所以我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兩害相全取其輕,在國內讀書有國內的不好,但是在國外也有國外的不好。但我覺得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支撐體系的話,不要輕易地去讀美高。”
考量孩子實際自立能力
北京三十五中國際部主管校長王紅軍認為,家長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孩子是不是那種思想上相對成熟、有自己主見,也有自己目標,同時有很好的自控能力,適應能力、語言交往能力以及他的生活能力還不錯,這些都是要去評估和考量的。“因為送孩子到國外上學,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的事情,還牽扯到自己獨立生活、安全等問題。如果自立能力不是很強的孩子,或者有家長覺得這個孩子我管不了,就把他送出國去。這種情況的話,留學的風險相當大。”
北京力邁外國語學校校長劉學言也持同樣觀點,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冷靜的評判,這個孩子如果從初中開始獨立性就很強,能夠主動學習,思想上也一直很穩定,不會受到誘惑就容易變動,這種學生是可以獨立在國外生活學習的。劉學言也建議,家長可以陪讀,在國外有一個家人或靠得住的親戚去陪伴、督促,孩子越早一天接觸純國際課程和國外的生活方式,他就越能早一天地融入這種留學生活。
除此之外,是否出國讀高中,專家們認為,影響家長選擇的一個實際因素就是,各個家庭的經濟水平。“與國內私立學校相比,高中出國讀好學校,學費也是很貴的,可能一年學費、生活費加起來需要三十四萬,所以要考慮自己家庭的經濟背景和財力。”
專家建議
為孩子設計最適合的學習道路
王紅軍坦言,選擇出國讀高中和在國內讀國際高中,這是目前家長兩種完全不同的選擇。選擇一定要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然后根據自己孩子特點設計適合他發展的學習道路。“比如說高中階段是在國內讀國際班還是出國留學,我覺得高中階段的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發育比較快,也是他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很重要的時期。這個階段我認為父母的陪伴和引領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的家長是能夠陪著孩子在國外讀書,可能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如果沒法陪讀,只有孩子自己,那么這個低齡留學還是有風險的。”
哪些孩子適合出國,哪些孩子可能更適合在國內?君誠國際雙語學校高中部校長周丹認為,有幾類孩子適合出國,比如從小學或初中開始,在國內已經接觸到了國際課程,孩子本身學習生涯的規劃已經比較清晰,或者往往父母也是從國外回來,孩子本身一直受國際教育這種環境的熏陶,對國外比較了解。再比如父母會到國外陪讀,甚至國外有親戚朋友在那邊可以關照得到,這樣的孩子出去,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他能夠同時進到比較好的學校,這種情況下還是可以首選出國的。
“而那些從來也沒有離開過父母,一直接受國內傳統教育的孩子,要去求學的話,可能會面臨一些風險。我認為這種情況下,就應該有一段時間的一個過渡。”周丹直言,可能除了一線城市的家庭以外,絕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高中階段還是應該在國內選擇國際班或者國際學校進行過渡,學習國際課程,哪怕讀一兩年,高三再出去也未嘗不可。
成績并非選拔標準而是淘汰標準
王紅軍說,一般情況下出國讀高中,孩子最起碼上課要能聽得懂課,可能不僅僅需要學生的托福成績在80、100分以上,學生的學科學術能力也要比較強。因為國內外學習方式畢竟是不一樣的,比如美國好的高中對學生的學術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包括自主閱讀、研究的能力,寫課題報告的能力等。
周丹說:“如果出國讀高中的話,以秋季入學為例,基本上每年的八九月份秋季入學招生得比較多。這就意味著學生在10月份、11月份就要把相關的留學的材料準備好,包括成績單、推薦信、個人陳述、資金證明,包括語言考試成績。而且好多學校除了筆試之外還會有面試,甚至有的學校會讓你到學校去參加面試,非常頂尖的學校甚至會對學生家長進行面試。”
具體到國外高中的擇校問題,石國鵬認為,這就取決于什么是好學校了。大家普遍認為排名前多少的才是好學校,但他覺得,最好的學校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學校。“因為美國的高等教育是千奇百怪什么樣的學校都有,他們有一些共同看重的品質,比如這些孩子有些共性的東西,但是對孩子的個性要求也很大。如果這個孩子不能夠跟學校的‘主流的感覺’相適應的話,他過得會非常痛苦。我覺得能不能幫著他找到一個最適合他的學校這是最重要的。”
石國鵬覺得,就美國而言,大體按排名來說,美國排名前30名的大學和文理學院都是很好的一流大學,前50的大學和文理學院其實都是非常值得上的,不是說非得常青藤。他個人認為,如果學生們把一流大學,比如說前30、前50或者文理學院作為自己的目標的話,那么成績是一定要看重的,但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可能要特別具有挑戰性、獨特性才行。“很多時候,美國的成績并不是一個選拔標準,而是一個淘汰標準,就是夠了沒用,但是不夠不行。”石國鵬說。
官方回應
不鼓勵家長把孩子過早送出去
日前,在教育部組織的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發布會上,針對社會上備受關注的出國留學越來越低齡化的現象,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副主任徐培祥認為,改革開放之初,公派留學人員多是訪問學者的形式,留學人員年齡偏大,一般都在30-40歲左右,如今不少學生選擇本科時期就到國外就讀,相對而言,出國留學的年齡呈下降趨勢。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介紹,18歲以下學生低齡出國留學主要指,把孩子送出去讀高中,甚至有的是初中階段就把孩子送出去。對于這一現象,其實教育部總的一個態度很明確,就是不鼓勵、不贊成這樣的做法。
“因為畢竟孩子年齡還是比較小,相對來說生活的自理能力、學習的自理能力都還不是特別的成熟。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也建議廣大的家長、孩子還是能夠全面地分析,綜合地考慮,能夠做出一個科學理性的選擇。”續梅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