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收入18842元,在線輔導教師收入超網紅?”近日,微信朋友圈里曬出了一張在線輔導老師王羽的課程清單,2617名學生購買了一節單價9元的高中物理在線直播課,扣除20%的在線平臺分成后,王羽老師一小時的實際收入高達18842元,這個薪資甚至超過當下火熱的網絡女主播。昨日,“天價教師”王羽表示,網上所傳的時薪18842元,比實際情況還低了些。現在他最高時薪是25000元,這個月收入是二十幾萬元,不過他在線上課的壓力,也比線下授課高了兩三倍。為了準備一個小時課程,自己通常會花約30個小時備課,每天基本上都處在工作狀態,從睜眼到閉眼。?
一驚一乍,似乎老師收入超網紅是什么恥辱的事情。若老師待遇如此之高,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一堆幸甚,可惜不是,網紅的平均收入和老師相比,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拿一個行業里的出類拔萃者說事,這不公平。就像窮山溝里也有考進北大的,飯店服務員也有成笑星的,都是特例。不僅難以復制,反倒十分勵志——一個人通過自身努力造福社會的同時,自己也能賺大錢,馬云也不過如此嘛。
沒有受害者,反倒都是獲益者:孩子每節課只花9元,就能享受最牛教師的課程,看不懂還能回放;優秀教師可以享受學生用腳投票的果實,進而讓賺錢效應鼓舞更多老師變得優秀;教育質量的提升有助于彌補城鄉、地區和學校間的差異,促進教育公平,說不定還能抑制擇校熱,何樂而不為?
這都是拜互聯網所賜,極大地降低了供需兩端的連接成本,讓不可能成為現實。在此過程中,利益受到影響的人會有些不滿,就像受到電商和打車軟件沖擊的實體店與出租車。然而我們看到,這次表示不解、質疑和不滿的,更多的卻是不相干的普通人。
老師一小時就掙這么多錢,這合適嗎?除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嫉妒,恐怕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與老師傳統印象對比后產生的違和感。在很多人眼里,“臭老九”雖然已經翻篇,但老師似乎就該是慈祥與無私的代表,恨不得個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如果有老師靠教學富得流油,就覺得一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清潔工是城市的“美容師”,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既然他們這么重要,多掙點錢有何不可?反之,如果總是拿這些美好的空頭支票甜乎人,連基本的尊嚴和承諾都無法兌現,不像是耍流氓嗎?“保障教師工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水平”喊了許多年,哪些地方實現了呢?多數老師的待遇在當地算中上等嗎?
雖屬于事業單位,但老師絕不應等同于公務員,8小時以外的時間理應任其支配。教育部門禁止在職教師有償家教的初衷,是為了避免老師在課堂上以權謀私,侵害學生正當權益。可以說,一個老師在工作之余有償家教,只要不涉及本校學生,就和擺地攤、開專車沒有太大分別。同允許醫生多點執業一樣,這也是他們的權利。反之,如果執意因噎廢食,完全剝奪優秀教師賺外快的機會,無疑會損傷他們的積極性,甚至倒逼優秀教師逐漸離開公辦學校。
恐懼往往是阻礙進步的絆腳石。優質教育資源不應只屬于一個學區、一所學校、一個班級,當互聯網時代的紅利出現時,沒理由禁止老師去賺大錢。相反,他賺得越多,對社會的貢獻也就越大,起碼跟三流歌星走穴相比,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可擔心的。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