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國家線日前發布,18日起開始接受考生調劑申請。有非官方消息稱,在今年創新高的全國177萬考研報名者中,非應屆生占約四成,達70萬人左右。事實果真如此?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考研報名人數為177萬人,比2015年增長7%。此前發布的《2016年全國研究生招生數據調查報告》顯示,最近 5年,不少省市的非應屆考生比例持續增加。今年北京地區考生中,非應屆與應屆生人數占比為42%、58%;遼寧的數字分別為35%、65%。
記者探究這一變化的深層次原因:三大因素是重要推手。
“并軌預期”可能釋放報考增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不少高校,報考生中非應屆生并未顯著增長。上海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顧長剛介紹,今年報考考生中,非應屆生比例不到一成,且集中于對從業經歷、年限有要求的管理、工程管理專業。上海外國語大學數據顯示,該校近幾年研究生考生中,非應屆生比例均保持在四成左右,未有明顯變化。今年全校共有3705人報考,其中應屆生為2126人。
對此,專家指出,學校不同、地區不同,對非應屆生的吸引力也有所不同。不過,今年,一個“并軌預期”可能是全國范圍內非應屆考生增長的原因之一。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透露,2016年起,“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與面上的考研——“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并軌進行。也就是說,2015年10月25日結束的“在職人員小考研”,事實上可能已是最后一次。當時,各地共有36萬多考生報名,是2000年開展這項考試以來報考人數最多的一次。
兩種考研的主要區別在于:在職人員通過這樣難度相對更低的聯考,入校讀研后,屬于“單證生”,僅可授予學位證書,無畢業證書,也就是沒有學歷證明。而通過全國統考讀研,屬于“雙證生”,既可拿到學位證書,也可拿到學歷證書。國家教育部門的改革指針則是,單證、雙證模式,逐步過渡、并軌管理。
因此,去年10月沒有擠上“末班車”的在職考生,加之其他對學位、學歷同時有追求的在職考生,就可能選擇最近這次全國統考,這必然增加了一定的考研基數。由此也可預計,2017年統一的“大考研”中,在職人員比重也可能提高。
“專碩”比例增加吸引更多非應屆生
另一個原因,在于研究生的培養結構調整。碩士研究生有“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之分。對于非應屆生而言,區別于學術碩士的專業碩士,是事業路上一個不錯的“加速器”。近年來,國家層面所推動的“專業碩士”發展計劃,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在職人員報考。
所謂“學術學位”碩士生,屬于傳統意義上的碩士生,其學位導向本是繼續攻讀博士生、走上研究之路。而“專業學位”碩士生則以就業為主要導向進行培養,向相關行業輸送高端專業人才。社會熟知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公共管理碩士(MPA)等,均是專業學位碩士,即“專碩”。兩者對學位論文的要求也明顯不同,有些專碩學位的“論文”是畢業設計作品。
我國從1981年開展工商管理碩士MBA 專業學位教育,至2010年之前只設有19種碩士專業學位;而2010年至今,新增了20多種,包括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會計碩士、法律碩士、教育碩士、臨床醫學碩士等專業學位。即使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國內也已有臨床醫學博士、口腔醫學博士、獸醫博士、教育博士、工程博士等“專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