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作為一個百鳥回巢的節日,象征著一家人的團圓,無論風吹雨打都抵擋不了游子回家的迫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在歡喜熱鬧的氛圍中還讓我們和家人一同辭舊迎新。隨著時代的進步,看春晚也逐漸成為一種習俗。
春節一家親
春節是一個親情充盈,一家團聚的節日,也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當然,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最珍貴的日子,年復一年永遠不變的主題是團圓。走親訪友,會會許久不見的親人、朋友,你有什么樣的感觸?
就像漂泊的船兒總要回到港灣,就像飄蕩的風箏總要被線兒牽扯,離家的游子,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就像線拉扯我們的心將我們帶回家。
回家不變的主題便是走親訪友。走不完的親戚,看不完的朋友,吃不完的聚餐。久而久之,心其實是很疲憊的,在一次次奔波中,精力被漸漸消耗。有時候也在問自己這樣的相聚有什么樣的意義?家里接待了一群又一群的親戚,來來往往,停停走走,有些親戚許久不見我已印象生疏,有些親戚甚至我都叫不上名字。寒暄都變得尷尬,每每聽見他們對著我略帶驚奇地說"哎呀,這么久不見,你長大了啊!"我只能尷尬地笑了笑。
春節對于我們一開始只是一個假期的符號,而它的意義究竟是什么呢?送完一趟又一趟的親友,我漸漸明白。人生有多大的緣分,我們才能延續著血脈的聯系。那些我不熟悉的親戚,那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親戚,縱使我們之間多了許多生疏與陌生,但來自血緣的親切卻永存。他們的拜訪,是對我的祝福,是親情的相聚。所以,對于他們的到來,對于走親訪友,我不再煩躁,反而心存感激。
李詩妍
每年春節都是年味極濃。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住在農村,每年除夕前一二天就會回到爺爺奶奶家,幫忙置辦年貨,準備年夜飯的食材。家鄉的年夜飯是有在年三十的中午吃的傳統的,魚肉當然必不可少,些許白酒,些許醉意,年味十足。
正月初一就是隨父親訪親問友拜大年了。整個村莊多半人家都沾親帶故,鞠一躬,抱一拳,新年好,必不可少。每年都會聽到相熟不相熟的親戚感嘆"小伙子又高了",親朋好友問聲好,暖意十足。
正月初二回娘家,外公外婆已經準備了饕餮盛宴等著外孫家的到來,便又是一次酒過飯飽。
張立
又是一年回鄉時,馬路上都掛上了紅燈籠,家家貼上了春聯,到處呈現一個喜慶迎春的景象。姑姑手藝最好,每年都是她為我們準備美味可口的飯菜,美麗的表姐在籌備自己的婚禮,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我也很激動,回到這個美麗的家鄉,有大片大片綠油油的白菜田,有新修的寬敞大馬路,有許多相隔一年未見的親戚朋友除夕我們聚集在舅舅家,圍著烤火爐,看著春節聯歡晚會,一邊吐槽一邊回憶以前一邊分享趣事,大家都很開心激動等待著零點的那一聲炮響,也許有些人有了些許困意,但是一到零點,沖下樓放炮竹煙花的激動馬上沖走了困意。美麗的煙花照亮了天空,帶著人們對新年美好的祝福一年之際在于春,一天之際在于晨,大年初一大家五六點就起床準備吃早年飯,表示這一年會勤勞地工作。
春節最重要的還是家人的團聚,讓我們每個人可以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盡管平時奔波忙碌于各種工作活動,但是春節來臨,什么都擋不住大家回家的步伐。
曹芷璇
故鄉年味濃
客歲臘容隨日換,新年春色逐風來。自西漢以來,春節的風俗一直延續。中國人在春節這個隆重的日子里有許多屬于自己的風俗習慣,延續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年前的掃塵、備年貨、貼窗花,到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進頭香,大年初一問長輩領取壓歲錢,放鞭炮、吃餃子,初二回娘家,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在你的故鄉有哪些習俗讓你銘記?
請神
春節里讓我記憶最深刻,儀式感最強的就是除夕下午五六點的請神了。這些要請的神是指祖先。請神之前要把家譜拿出來掛在正堂之上,還要把近年去世的長輩的排位拿出一同供奉。供品也有講究,包括四葷四素、四種水果、四碗餃子和四杯酒。當然年饃也必不可少,棗山、棗花和仙桃是傳統必備項。擺好供品等到天快黑的時候,人們紛紛去請神。
同一家族的男性聚集在一起,少則五六人多責十余人穿著新裝拿著紙錢、鞭炮和香去村頭。其中年紀大的長輩先放完一掛鞭炮,寓意通知祖先,然后大喊:小輩到這兒來接您,祖先認得隨我走。隨后焚燒紙錢,點燃香,將香火插到土里一部分,另一部分則一個家庭出一個代表拿四根往回走,這樣祖先就會跟著回家享受供品。據說這個時候持香者不能回頭看,這樣容易看到死去的祖先,非常不吉利。
請神到家后,最后一個進家門的人一定要在門前橫放一根木棍,防止其他孤魂野鬼進家。大家進到正堂之后把香插到香爐里,集體跪拜祖先。據說這時候擺放在供桌兩旁的椅子上就有祖先坐了,尤其是小孩子不能靠近。現在想想怕是大人為了防小孩子偷吃供品才這樣說的吧。
田瑞菊
放鞭炮
鞭炮響,煙花升;辭舊歲,迎新春。
這過年,外出的人們從各地都不約而同的回來,整個村子一下子就熱鬧起來,攜帶外來時尚的帥男靚女的回歸更讓這個村子顯得活力十足。總之,從這吵鬧的村子就可以嗅出這濃濃的年味。
當然,最古老最純正的年味還得數這幾百年來亙古不變的習俗。這是一個正式的和必需要完成的流程,只有完成了才算是真正過年了。
除夕響午過后,這一套程序就正式開始了,每一家每一戶的壯丁們用菜籃子裝著豐盛的食物,大體上是雞、魚、豬頭、年糕之類的,陸陸續續地走進古老的祠堂去辭年,辭年就意味著要告別舊的一年,告別舊一年的種種不快和煩惱,開開心心地迎接新一年的到來。點一捆香,虔誠向神佛和祖宗祈福,祈求新的一年安康吉祥,幸福平安。晚上,便是孩子們最愛的放煙花了,這看煙花也有門道,煙花升空,不懂的就看它漂不漂亮,知道的只看它升的高不高,升的越高就表示這家新的一年運氣越好。
大年初一,家里的男主人要早早的起來,開門去放鞭炮。長長的鞭炮掛在竹竿上,噼噼啪啪的響起,來告誡人們新的一年已經到來,新的一年要早起勞作,努力勤奮。
劉鮑鮑
美味
南方小城里的年味不會被風雪吹散,而是透在大街小巷里的。從臘月二十幾的大掃除起,年便算是開始了。家家戶戶張燈結彩:貼春聯、貼福字、掛燈籠、掛中國結就連漿糊大多都是家里用糯米熬的,盼的是來年的一團祥和。
我同孩子們一樣,過年最歡喜的就是那些吃食。臘月二十八,奶奶總會早早和上一大盆肉,再加上各種佐料,等到完全入味了便炸成圓子。通常是奶奶一邊炸,我一邊吃。一個個金燦燦的圓子,象征的是團圓和美。到了二十九,便是做素菜的時候。素菜又稱什錦菜,是家鄉過年必備的菜肴,十種不同的蔬菜炒到一起,寓意著十全十美。
年味兒當然不僅僅在一道道佳肴美食里,父母臉上的歡笑、廚房里家人長輩忙碌的背影、路上行人匆匆歸家的步伐、除夕夜迎江寺里絡繹不絕的人都是最濃厚的家鄉味兒,都是最香醇的年味兒。
徐海辰
我的家鄉莆田有一項與其他地方不同的風俗,我們稱之為過小年,但與其他地方的過小年完全不同。莆田人在初四是要重復過年的,初四這一天的規格和大年三十一樣隆重。這樣的習俗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進犯莆田,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初一被戚家軍打敗后始返。由于家家都避難外地,沒法過大年,便決定在初四夜補過。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某一年,日寇在除夕這天發動了空襲,直到初五才結束,所以在莆田市的某些縣區里,大年夜是在初五。于是初五/六的這一天莆田人也是當作初一一樣過,像初一一樣,早飯是素面,之后就互相串門。
謝立宇
今年的春晚
除夕晚上,一大家子吃過了年夜飯聚在電視機前看春晚是十分溫馨的畫面。撒貝寧頂哪吒頭、百歲老將軍上春晚、8億現金咻一咻今年的春晚有哪些節目讓你印象深刻?當然,網絡上也存在著對本次春晚批評,表示今年的春晚不如往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作為陪伴了中國人三十余年的饕餮盛宴,每至春節,春晚都會成為最大的熱點,而今年的春晚,更是史無前例的遭到了網友近乎一致的瘋狂吐槽。
無論是從頭至尾沒有出現的吉祥物猴賽雷,還是各種網絡段子拼湊出的相聲小品,亦或是略顯尷尬的分會場設定,乃至呂逸濤導演的"打一百分",都讓這屆春晚成為了眾多人眼中的史上最差,而在我看來,這屆春晚,唯一能讓人信服的節目,是戲曲聯唱《戲游花果山》。
回望曾經春晚的黃金年代,那時春晚是國人在一年辛勞后的放松全國觀眾的狂歡,那時的相聲小品能讓人放聲大笑之余產生思考,并催生大批流行詞;那時的魔術雜技能讓電視前的我們不住的驚呼;那時的歌舞能產生無數金曲,捧紅無數金曲;那時
那么,為何春晚質量下滑如此快呢?主要原因并非在春晚本身在于類似春晚這種大型晚會已經難以迎合觀眾愈加多元化的口味。
因此,春晚若不進行大的改變,難以跟上人們飛速改變的審美觀念,而更致命的是,春晚本身的局限性注定了其難以作出大的改變。所以,春晚的逐漸式微,難以避免,或許十幾年后,它也會光榮的退出歷史舞臺。
胡睿
2月6日春晚節目單在網上公布時,我大致看了一下,竟然找不到之前傳得沸沸揚揚要上春晚的TFBOYS,這時突然看到兒童節目《幸福成長》的表演者,不禁笑了起來,TFBOYS成了加油男孩。看到下面網友的各種吐槽評論,單看一個節目單就覺得春晚導演真是蠻拼的。除夕那晚,本來認認真真坐在電腦前準備看春晚,可是在微信群和支付寶咻一咻中的各種紅包轟炸中,我拿起了手機,一直到春晚結束都沒有放下。春晚節目本身的吸引力不夠,在互聯網紅包大戰的威逼下更顯得相形見絀。小時候的除夕,全家人圍在電視機前歡樂地看春晚,不時評頭品足一番。這樣的時光怕是再也回不去了。
聶曼軻
故鄉春節的滋味,體現在文化的傳承上,過年,人們盼望的是家庭和睦圓滿;過年,帶給鄰里鄉親們是無窮的快樂。有人說現在因為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是低頭族,其實網絡的發達,更給親情友情的傳遞帶來了方便和快捷,春節人們發個短信,發個微信,微博,來個視頻,無論天南地北,無論國內國外,親情,友情近在咫尺,正因為我們的時代變了,高科技飛速發展了,我們年的滋味賦予了更多的新的內容。再過20年,50年,乃至幾百年,幾千年,春節的滋味是什么樣的,你能想象得到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