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溫州肯恩大學的一項“全國校園公益巡講”活動屢見報端。所謂巡講,內容其實也挺簡單,大致是一群來自該校的學生大使和外籍教授走進中學校園,同中學生們分享他們在大學生活中的點滴并給上一些關于學業生涯的建議。然而,中學生們的反饋卻好得有些出人意料,多篇新聞報道幾乎同時用了一個詞來形容——“興奮”。那么,他們的興奮點究竟在哪里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一番的問題。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另一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事件,那就是每年高考季都會出現的撕書、燒書現象。以往我們普遍將其歸咎于中學生應試壓力過大時的一種自我釋放,這誠然是一方面原因。而另一方面,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毀書的意義正如其行為本身一樣是一種“結束”和“拋棄”的象征。什么東西被結束了呢?是對于學習的欲望,是對于知識的追求。我們現在或許知道,在踏入大學門檻之前,這些甚至都不能算是真正開始,然而剛從題海中上岸的中學生并不知道,學習尚未開始便已結束是他們身上可悲的現實。于是乎,帶著“終于結束了”的茫然與空虛走進大學的校門,度過渾渾噩噩的四年青春,此不贅言。
再來看前文的問題,是什么讓我們的中學生感到“興奮”呢?很大程度上在于巡講活動所展現的精彩大學生活超越了他們的想象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期待。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仍處于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或許不少同學第一次知道原來學習遠遠不是一塊考上名校就可以輕易拋棄的“敲門磚”,它還可以是興趣使然,還可以以完善自我、尋求突破為目標,與心中的理想、夢想聯系得那么緊密。而一旦知道了這一切,“目之所及”的精彩大學生活必將帶來強大的動力,未來豁然開朗,興奮是在所難免的。
回顧以上不難發現,我們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仍然存在著某種斷層。實際上,近年來兩者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本土大學已經能為有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非常廣闊的自我實現平臺并在硬件、軟件等各方面有力的支持,對于有志學子來說并不會亞于中外聯辦大學甚至于國外名校。我們的基礎教育也在不斷改革,減少應試教育的成分,突出學生的選擇和個性。它們就像是在摸索著不斷靠近的兩人,之間僅有一墻之隔。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溫州肯恩大學“巡講”活動這樣讓中學生更多地了解大學生活的精彩,正如在“墻”上開“窗”確是十分有益的嘗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