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域教育質量水平高低、教育公平程度到底由誰說了算?是教委、學校,還是家長、社會?當一個教育行政部門既辦教育又管教育,最后又評教育,區域教育的質量、公平性如何得到保障?
日前,重慶市教育部門召開教育質量評估監測工作研討會,深入討論如何實現管理、辦學、評價的真正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的新型關系。
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介紹,構建現代化的教育管理體制機制,要實現教育行政化管理模式向依法治理的監管模式的轉變。
而專業第三方評估監測機構的作用至關重要。
據了解,早在2009年,我市成立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教育評估院,承擔教育監測評估職責,率先在全國將教育評估與監測合一,率先研發出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系數測算模型,得到了劉延東副總理的批示和肯定。目前,我市已經基本形成“政府管教育,學校辦教育,社會評教育”的現代教育治理機制。
“重慶市的教育評估監測工作在全國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市政協原副主席陳萬志說。成立5年來,市教育評估院不斷有重大舉措來推動教育評估監測的科學化。
《重慶市城鄉教育一體化指標研究》等數十個研究或評估成果成為市教委決策依據;提出“素質銀行”理念,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為全市40余萬名高中畢業生提供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建立大數據庫服務教育決策;初步建立起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使學校或區域教育質量有了評估的尺度……對此,市教委主任周旭評價道:“教育評估院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分析,對服務教育發展非常有意義。”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林仕梁對我市的“管辦評”分離也十分贊賞:“重慶教育評估監測從無到有,從定期綜合監測向專項分類、分層監測擴展,為其他省市做出示范和榜樣。”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