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高校畢業生求職季已到緊要關頭。上個名牌大學,學個熱門專業,四年之后就能找到個好工作?當莘莘學子拿著厚厚一疊簡歷穿梭在招聘臺前,面對著熱門工作展臺前人山人海的競爭者時,以何取勝?拼數字、拼爹媽、拼運氣……我的“就業”是無奈的“拼圖”,只能聽天由命?
“拼數字”:耀眼數字躍然紙上,實力已“滿級”?
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布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記者2日從教育部獲悉,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已于近日分別在學校網站發布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對各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進行了鏈接發布。這是教育部首次組織編制和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各直屬高校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主要內容包括,2013屆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相關分析、發展趨勢等。部分高校還結合實際和學校特色發布了分層次、分學科、分院系、分專業、分地域的就業狀況,以及就業狀況對學校招生、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影響評價,并從就業狀況、勞動報酬、就業滿意度等維度構建了畢業生就業質量指標體系。
2013年留學回國就業報告:逾五成首選北上廣深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29日在京發布《2013留學人員回國就業報告》。《報告》顯示,57.94%的留學回國人員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尋找發展機會,首選在其他省會就職的留學回國人員的比例為22.54%,選擇其他地區的占19.53%。據悉,2013年,我國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35.35萬人,同比增長29.53%,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人員選擇回國就業。
該如何看待就業質量報告?總體不盡如人意?
日前,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分別在學校網站上發布了2013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這是教育部首次組織編制和發布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據了解,這次發布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主要內容包括:2013屆畢業生就業的基本情況、主要特點、相關分析、發展趨勢等。
據記者不完全觀察,清華、復旦、南開、重慶大學等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95%以上,陜西師范大學等學校畢業生的整體就業率在90%以上。多數高校的研究生就業率高于本科生。
與此同時,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了根據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在各校官網上發布的2013年度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的內容完備性、信息公開化及公信力做出的評價排名。出乎意料的是,多數高校不及格。其中,重慶大學綜合得分最高,為72.4分;北京郵電大學得分最低,為37.9分,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北大、浙大均未達到及格分數。
拼爹拼媽拼運氣:我的“工作”誰做主?向左向右?
拼爹媽:拼來公平傷痕累累
【現狀】社科院《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說,大學教育與勞動力市場實際脫節,大學生就業中“拼爹”顯而易見。另一項“中國大學生就業、生活及價值觀追蹤調查”數據顯示,出身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最困難。
【學生心聲】一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的學生在微信上說: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會損傷我們追尋夢想的信念。
【委員建言】“拼爹”就業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對于整個高校畢業生群體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響不容小覷。全國政協委員、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說,我們必須從制度設計上呵護好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起點的公平,更要逐步實現好工作在體制外。“希望‘唯才是用’的新風能夠吹起來,讓個人奮斗成就夢想成為年輕人的信仰。”黃德寬說。
要求職業"高大上"? 圍觀高校畢業生擇業觀
“金三銀四”的招聘高峰時段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半,應屆畢業生們捧著簡歷,輾轉在各個招聘會、宣講會上,進行最后的搏殺。昨日,智聯招聘結合百度數據發布《201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報告》,對應屆生就業問題進行了全盤分析與解讀。報告顯示,2014年的應屆生求職市場中,各個行業、職位在供需上出現了“冷熱不均”,畢業生扎堆兒某些領域擇業導致了所謂的“就業難”。
求職要么輕松要么“高大上”
在北京大學生就業之家一場例行的招聘會上,出現了這樣的場景:每個招聘公司都會拿出市場銷售、技術開發、后勤等不同的職位,但卻出現了同樣的“熱點”——人力資源崗位,即使招聘人員表示名額有限,建議求職者進行多重選擇,前來投送簡歷的求職者依舊絡繹不絕。
小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專業的一名大四學生,在場的一家公司對她表示了濃厚的興趣,熱情邀請她參與技術崗位的面試,但小鐘卻堅定表示,自己只想當人力專員,對專業對口崗位毫無興趣。“做技術據說經常要加班,做人力輕松多了。”小鐘這樣解釋自己的求職意向。 》》詳細
“求穩”與“求薪”成共識
“左手求穩定,右手求高薪。”北京大學歷史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小張這樣概括自己和同學們的擇業取向。所謂的“左手”是國企、事業單位,“右手”是外企與上市公司。在各個招聘會上,只要打出“國企”旗號的公司,基本上都會成為大焦點,而知名外企到各大高校宣講時,也會經常出現“一座難求”的景觀。
專家之言:解決就業難還需轉變觀念
2014年“最難就業季”的概念已經流傳甚廣,但從具體數據來看,這種“就業難”并不是難在崗位的缺乏上:2014年面向畢業生的職位發布量比去年增長10.14%,增幅高于畢業生增長量(從2013年的699萬增加到2014年的727萬)。從總體上看,畢業生的就業競爭激烈程度反而有所下降。
智聯招聘人力資源專家郝健認為,畢業生扎堆兒擇業導致了就業難,這種“一窩蜂”現象背后是求職者本人理性的分析與規劃的匱乏。所謂“輕松”的崗位不一定意味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人力、財會這種職能型的崗位往往上升通道短,有一定的職位“天花板”,而剛出校門的應屆生也很難立刻勝任“高大上”的管理崗位。而看似低端的業務、銷售類崗位機會多、能夠幫助個人綜合能力快速提高、職位發展也相對寬廣。
從企業性質來看,民營企業并非是傳統觀念中的“草臺班子”,經過多年發展,多數民營企業已經走過了創業階段,資本積累和業務基礎都在不斷的提高,面對人才荒的瓶頸,企業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管理組織水平及薪酬福利待遇,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是一片廣闊的“藍海”。從行業劃分上,朝陽產業的薪酬優勢不斷喪失的同時,企業淘汰率高、人員流動過快的不安定因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應屆生個人的職業發展。反觀醫藥、制造、加工等傳統行業出現技術、生產人才的巨大缺口,反而成為了高薪人才的搖籃。
在郝健看來,隨著我國三十多年來的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全面走向了大眾化,但是多年教育體制的改變并沒有給畢業生及家長認知帶來變化,畢業生一路被灌輸“精英式”的定位,過分強調自身價值忽視社會需要。但求職這件事本身既要考慮“供”的一方,又要考慮“需”的一方,為了將“就業難”轉變為“新機遇”,畢業生要多種渠道了解企業、了解就業市場,規劃好職場道路,按照市場價值,發展自我優勢,避開“人多擁擠”處,尋找適合自己的廣闊天地。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