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帶高三物理,臨考前一個女生來問我題,我說讓她調整心態,平靜迎考。但女生反問:如果考試考到呢?我當時啞口無言,就給她講了那道題,結果考試中真的有,我慶幸給那個學生講了。但考試結束一問,她說還是沒有做出來。這就是學生的潛意識——腦子里有錯誤的認識,雖然老師把正確的教給她了,但那是強加給她的,很容易遺忘,記住的還是錯誤的。”
日前,公益中學舉行“有情、有趣、有效”教學節,請來上海市特級校長、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校校長張人利做了一場報告,主題就是課堂和教學。他談到的許多觀點和事例都很有啟發。
觀點一:學生能自學的 老師就不要再講了
“很多時候,老師講得太多,但絕大多數老師自己卻沒有認識到,常常把講解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途徑。”他認為,教學中暴露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問題不夠,解決的更少,老師僅僅告訴學生什么是正確的,沒有關注學生怎么思考。不少老師還是沒有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即使有,也只是在學業成績上,除了布置大量練習和補課,缺少其他辦法。“我給你講上海話,第一遍你沒聽懂,我再給你講第二遍第三遍。你說你能聽懂嗎?是聽不懂的人笨,還是說的人笨?那你還說,我都講三遍了他還不懂。”
張校長建議,在教師幫助下,很多內容學生是能自學的。教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還可以是文本、實驗,以及電腦開發的教學資源等。總有一部分內容學生自己能學會,學科、年級、學生不同,能學會的內容有所不同。學生能自己學會的,教師就不要再講了。
觀點二:學習是什么?就是要讓學生暴露問題
張校長研究發現,每個學生在生活中會有一定經驗和知識積累,有的能幫助新知識掌握,甚至會出現“閃光點”;而有的卻與新知識掌握相悖,阻礙新知識學習,這就是“相異構想”。在課堂中,要關注學生的典型錯誤、不同思維,以及有創意的“閃光點”,讓師生充分對話。
比如,軍艦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學生會提出“因為接觸面大”、“因為是海水”、“因為形狀改變了”等假設。張校長建議,像這樣的“相異構想”越多,越適合合作學習。因為,一位教師很難同時與這么多學生逐一對話,而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的相異構想都可以被充分討論,另外,也要盡可能讓學生自己解答疑惑,教別人的同時自身也在提高。當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都沒法解疑時,教師才進行解疑。“課堂教學絕不能追求學生回答正確。只有暴露了、解決了學生的問題,教學意義才更大。”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