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聽聞上海要將市八中學建立“市八男子中學”的新聞,感覺很有意思。
歷史發展就是這么好玩,因為回顧教育歷史,可以說最早的學校都是男校。女性一開始被完全排除在教育之外,為男性準備的課堂女性學了也沒用。1905年,杭州貞文女學校的校長慧馨為竭力提倡興辦女學而服毒自殺,慧馨在遺書中寫道:“愿將一死,以動當道,請撥款,興女學,圖自強”。
在這里說的女學,其最大目的是為了掃盲。直到清末民初,中國的女子學校才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一方面民國建立,平等思想深入人心,這第一步就是男女平等,更主要的是當時名流章太炎先生征婚,搞出了件動靜很大的公眾事件,他在報紙刊登的征婚條件第一條就是:“要有文化知識,能寫清通順達的短文章。”“識字”從此成了名流娶妻的流行和必備標準。
女學的培養目標與男校截然不同,上海著名的清心女中——也就是市八中學的前身,全校上下對學生的培養標準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做好小羔羊”。英語教育自然好得沒話說,清心女中的數理化成績之差也同樣聞名滬上,全校上下都不把這些科目當回事,學生未來也根本用不到。
隨著教育理念的逐漸開放,社會各界逐漸認識到男女分校的諸多不足。上世紀60年代以后,我國大陸地區男校女校不復存在。直到1981年,上海開始恢復試辦市三女中。其主要目的也不是簡單為了因性施教而分校,主要是為了探索女學生成才的規律:因為社會上有人認為,女生成才率低,數理化比起男生來要困難,女中出來的學生有些怪癖。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作為探索女子成才教育的實驗基地,其最終目的還是為提供經驗給絕大多數的普通學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