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是一座寶庫,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上海市海南中學歷史教師葉永廣,25年來收集各類影視片19532集,總片長403336分鐘,總容量達6600G,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學校教育影視庫。他的團隊根據教學實際,對影視資料進行“后期加工”,并出版發行與教材配套的《歷史學科影視資料包》,填補了長期以來歷史課本缺少配套音像教材的空白。
一干就是25年
葉永廣與影視結緣始于1987年。一次他偶然從中央電視臺看到大型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的預告,其中有大量關于中國近代史的歷史鏡頭,葉永廣頓時眼前一亮:“如果把這樣的節目拿到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影像學歷史,效果肯定不錯。”由于當時家里沒有錄像機,葉永廣就晚飯后跑到學校電化室收錄節目。時值夏日,位于頂樓的電化室像蒸籠一樣悶熱,但他怕信號受干擾,影響錄像質量,連電扇都不敢開。
節目錄完后,葉老師從中選輯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錄像片段,拿到課堂上“試驗”,結果大受學生歡迎。課后,有學生對他說:“生動的影像拉近了我們與歷史的距離,使我們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自此,葉永廣一發不可收,教學之余,他從各種渠道搜集有關歷史影視片的節目預告,按時收錄,一干就是25年。
葉永廣所收影視資料片涉及紀錄片、科教片、故事片、電視劇、訪談片、音樂片、綜藝片等,涵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上海鄉土史等,洋洋大觀,浩如煙海。為集齊150集專題片《中華文明之光》,葉永廣前后追蹤收錄時間長達7年有余。為了收錄每天只有5分鐘的365集的紀錄片《百年中國》,他一集不漏地整整守候了一年。
近年來,影視技術不斷升級,葉永廣也在虹口區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德育(影視教育)名師工作室,2006年起擔任上海市歷史學科德育與資源開發研究實訓基地主持人,收錄設備鳥槍換炮,先后配置了電腦、刻錄機、視頻捕捉卡,收藏量大幅攀升,內容也不再局限于歷史學科,而是涉及社會實踐、時事政治、團隊活動等學校教育的諸多方面。
名詞解釋變生動了
影視資料制作由于目的和受眾各不相同,并不適宜直接運用于課堂,葉永廣和他的團隊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后期加工”。他們深入分析教材,把握重點難點,然后有目的地在浩大的影視資料庫中選擇對應材料,剪輯加工,由此開發出《歷史學科影視資料包》,平均每篇課文至少有10個以上的影視片段可供老師選擇。如《唐代的詩與畫》一課,課本中只有“李白與杜甫”、“吳道子”兩個“目”,葉永廣卻從50多部相關影視片中選輯了11個片段。
上海的二期課改對歷史教材做了較大變動,原先初中歷史講授三年時間被壓縮到了兩年,教材編寫也作出相應調整,文字介紹更為凝練概括,而且初中學生初次接觸歷史學科又是從最為遙遠的古代史開始,這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對歷史課的距離感。此時,葉永廣精心選取的影視信息就成了吸引學生興趣的法寶,它讓干巴巴的名詞解釋變得生動起來。“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史的一個教學重點,如果僅僅根據課本提供的文字插圖和教師的“口述筆傳”,學生很難理解這一水利工程的科學合理性。葉老師選取的科教片《都江堰》片段通過全景透視、動畫模擬等特技手法,將其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具體形象地演示出來,學生看得懂,聽得明。雖然只是短短1分多鐘的畫面卻讓學生印象深刻。
彌補教材編寫不足
影視信息進入歷史課堂,改變了以教科書為唯一信息源的狀況,顯示出強大的教學優勢。除了給課文做“注釋”外,葉永廣還向學生介紹史學界的最新研究動向,彌補教材編寫滯后的不足。歷史課本上關于張衡地動儀的介紹,長期以來沿用的插圖都是1951年考古學家王振鐸復原并制造的“張衡地動儀”模型,并一直把它當作歷史原物進行教學。事實上,這件模型無論在工作原理或外觀造型上都存在失誤,在國際上廣受質疑。2007年河南博物院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合作,還原出更符合史料記載、更逼近歷史真實的具有驗震器功能的地動儀。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播出專題片《地動儀》,呈現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葉永廣大膽將相關影視信息在課堂上進行介紹,及時糾正教材的失誤,保證教學的科學性。
與影視打交道久了,葉永廣越發覺得這是一個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寶庫。除了《歷史學科影視資料包》,他的團隊還開發了民族精神教育系列、生命教育系列、世博專題教育系列、經典誦讀系列、指南針項目系列、創新教育系列等六個專題系列影視資料包,并整理出公民道德、經典音樂、網絡安全等76個專題教育影視系列,幾乎涵蓋了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