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園書香】
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杜甫曾這樣詠唱作為我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每年,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魏文斌都會帶著學生到那兒待上幾天,開展《中國石窟寺考古課程》的現場教學。
在行走中品味書香,守護西部文化的多樣性。如今,在越來越多魏文斌的帶動下,用腳步尋覓散落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蘭大這所百年名校師生的文化持守。
品味經典,不應僅僅停留在紙卷上,更要通過親身實踐,尋找活化在大江大川中的各民族優秀文化。蘭州大學黨委書記王寒松說。
保護,凝聚群體化的文化記憶
裕固人兒,從那西至哈志搬到東方,趕著那牛和羊,迎著太陽盛夏,花兒朵朵裕固族童聲合唱團的裕固族兒童,在蘭州大學文化行者團隊成員安妮的帶領下用裕固語練習著民歌《西至哈志》。
歌聲飄遠,唱出百年前裕固先民東遷時的頑強與堅持,更唱出了一個民族厚重的文化積淀。可就在蘭大文化行者團隊到來之前,肅南的草原上不僅沒有歌聲飄揚,連裕固語也被列為九種正處于瀕危狀態的弱勢少數民族語言之一。
裕固族沒有文字傳承,只能用語言記述民族特性和歷程。但我們來的時候,娃娃們基本不會說裕固語,更別說唱民謠了。2008年,安妮和團隊成員對裕固語開展整理、搶救和保護工作。為了固化傳承載體,他們成立了花兒朵朵裕固族童聲合唱團,還先后編纂整理了30余首裕固族原生態的民歌和童謠歌曲。最好的語言學習階段在孩童時期,通過民歌小調傳授適齡兒童學習自己民族的語言更能凝聚他們的文化記憶。安妮說。
從為蘭州鼓子藝人制作檔案,保留大量寶貴的曲譜、曲詞,到協助社區留守婦女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示范項目的媽媽黑板報,再到河西賢孝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調研、走進隴南白馬藏族文化名人自2007年成立以來,蘭大文化行者團隊一直懷揣鼓勵并支持更多中國青年關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的期許,試圖用青年視角觸及文化多樣性的神經。
創新,凝練本土化的文化符號
這個暑假,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本科生林笑宇和小伙伴們,一起來到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聚居縣,開展哈薩克族特色門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召集當地哈薩克族兒童,運用木牌、水粉顏料、畫筆等材料為自己的家重新設計一個新門牌。
雖然是一個小小的門牌,但這是我們引導小朋友們融入哈薩克族傳統的紋樣。林笑宇介紹,哈薩克族的紋樣多體現自然觀,色彩樸素鮮明,多為花形紋、三角紋、幾何紋,形象地把逐水草而遷徙,無城郭長居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圖案上,這種保留他們民族文化瑰寶的創新手段,可以讓新一代哈薩克族青少年認識到,傳統并不遙遠,自身的點滴努力就可以讓傳統回歸。
民族文化的本土化不是僵化的存在,不是簡單將過去的歷史、神話、文化傳統進行籠統改造,它實質上是一個重新建構的過程。在蘭大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鄭炳林看來,保護傳承歷史文化需要政府的引導、學術的支撐,更需要青年的參與,大學生開展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實踐活動,是高校實施文化育人工程、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的有效途徑。
引領,傳承多樣化的文化堅守
在文化行者團隊的影響下,蘭大很多社團開始關注民族文化傳承。每到周末,悠揚的鍋莊舞曲總在蘭大校園響起,那是鍋莊舞協會將藏族三大民間舞蹈之一的鍋莊舞帶到了學子身邊。
調查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已經成為近年來蘭大學生社會實踐最熱門的選擇之一。無論是新春采風萬里行,還是家鄉年文化圖文大賽,都讓學生們以行走的方式感知、記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中的烙印。
還有連續舉辦十年的兩岸四地青年牽手絲綢之路行活動。每年夏天,蘭大都會派出優秀教師和學子,為來自臺灣新竹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的千余名青年學子講述絲路往事,解讀文化歷史,成為體悟絲路文化的移動課堂。
做西部文章,創一流大學是蘭大的辦學理念。在文化傳承創新中,蘭大師生堅持以民族和人類文化框架為關照,自覺把繼承、保護和弘揚西部特色文化作為一種天然使命。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文化探索,也形成了具有蘭州大學自身特色的育人方式,有效增強了師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蘭州大學校長王乘說 。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