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曹喆
2009年12月27日上午,第四屆“春暉杯”創業大賽剛剛落下帷幕,“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創業投資論壇”又在眾人的期待中“登臺”了。2個多小時的論壇中,廣州開發區經濟發展與科技局副局長申平、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處副處長郭俊峰、IDGVC技術創業投資基金合伙人高翔、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總經理劉榮耀、安凱廣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勝發等與留學人員共同探討了回國創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本刊將論壇部分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高翔:很多人問,風險投資機構是如何選擇項目的?創業者如何與投資人更好地溝通?其實這些問題問了很多年,我們也一直沒有找到很好的答案。我接觸過很多回國創業的留學生,發現留學人員創業不是不能成功,而是在創業的開始階段比較難,所以很多投資商不太愿意投資給初創期的留學人員。如果能解決初創期的難題,成功率還是很高的。有一點是留學生回國創業必須要注意的問題,也是我們考察很多留學人員企業的一個標準,就是如何呼吸,如何生存,如何把公司健康發展下去。為什么一些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會失敗,因為他們盲目效仿了國外大公司的做法,一回來就高舉高打,無論在人員配備還是公司配置方面,都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反而造成企業的生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減弱,這等于是失敗。還有的留學人員很追求完美,不停地在研發,永遠停滯在實驗室階段,始終沒有推向市場的產品。我的建議是,留學人員如果回國創業,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今后要做多大規模的企業,非要做出一個上市公司,而是要先考慮如何站住腳,如何走出第一步。可能你的技術很高端很復雜,但一定要先從最簡單的方面切入,找一個能夠最快推向市場,能夠最快獲得收益的產品去做。當把這個產品做到健康發展的時候,就會引起投資商的關注,加大他們的投資興趣。
郭俊峰:對于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政策,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部門負責管理,從科技創業的角度來說,科技部支持留學人員創業的工作應該是1995年啟動的,據統計,留學人員創業園內的留學人員企業存活率達80%,而社會企業的死亡率也是80%。之所以有這樣一個數字對比,是因為留創園搭建了企業的撫育孵化體系,降低了創業成本,保證了創業的成功率。可以說留創園內每年都有杰出代表涌現,這些都可以給大家一個信心,就是創業并不可怕。
申平:廣州開發區對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是高度重視的,在政策環境、硬件環境、服務工作等方面都給予了很大支持。現在園區產生了很多留學人員明星企業,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了成功。我們的留創園不僅加大了孵化器的面積,還建立了上百萬平米的“加速器”,進入到里面的留學人員企業都是經過成功孵化的,研發的產品即將大規模上市。政府設立了種子資金,專門扶持初創期的留學人員企業,還成立了科技投資公司和科技擔保公司,為發展中的留學人員企業提供投資擔保。如果留學人員企業最終上市,還能拿到獎勵基金。因此,留學人員企業從初創到上市,都有政府的相關政策“保駕護航”。我們還成立了領軍人才的體系,如果進入到開發區的領軍人才行列,最高可得到1500萬元的支持。希望新的一年有更多海歸創業者能夠進入到這個領軍人才行列,最后做大做強。
劉榮耀:我講幾個案例。曾經有一個留學人員找到我,說他大概有20幾種化合物,其中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消炎藥物。于是我找了一些專家看了看,覺得可行,就決定給他投資,但要把投的錢作為股份。最后,從合成化合物到藥物實驗,我們實際投了不到40萬,卻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很多投資人都想給這個項目投資。目前這個項目正在組建公司,準備更大規模的運作。意思就是只要這個項目靠譜,我們就會做。
還有一個案例,有2個留學人員手中的項目拿到了相關部門的批文,產品也上市了,但銷售并不好,他們來找我咨詢。我了解了情況,他們有很好的技術,目前國內的類似技術都不及他們的技術,但是產品卻不對路,影響了市場銷售。我建議他們重新調整企業戰略,改換產品和銷售對象。類似的情況很普遍,很多留學人員不知道自己的技術到底適合做什么樣的產品,或者做出了一個產品但并不適合市場。
有留學人員把自己的技術或專利作價上億美元,一旦實現了商業化和產業化,這個價值今后很難再有更大的發展。還有留學人員融資了幾千萬元,卻只用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余的都不知道怎么花,只好存在銀行,引起了投資人的不滿。這些都是不務實的做法。
我想說的是,實際上立志于創業的留學人員手中都有很好的技術,但一定要腳踏實地,把自己的項目先落地,要站在產業化的視角下,定好位,設計好模式,只要項目啟動起來,我相信在后續的發展中是不缺錢的,有可能坐在家里都會有投資人找上門來。其實投資人的錢投不出去,他們比誰都著急。但我們目前缺乏的不是好的技術,而是好的項目。
胡勝發:我認為創業過程中離不開幾個關鍵步驟,第一步要找好投資;第二步要做出產品;第三步要把產品賣出去;第四步是保持可持續的創新能力,不斷開發新產品;第五步還是要找錢,要找更多的投資把研發的新產品推向市場。我回國創業9年來,這些方面的問題都遇到了,除了自身的堅持和努力,我還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很多支持,所以不少問題最后都能得到解決。
留學人員:我帶回一個生物醫藥的項目,曾經找過風投,他們首先問我注冊資金是多少,有多少硬件能力和資產,我聽了后一點信心都沒了,因為我們從國外回來,只有技術和項目,感覺創業離我們很遠。想問劉榮耀先生,你們投資留學人員創業的項目,是提供平臺幫他們做,還是直接把錢給他們讓他們自己做?
劉榮耀:我們生物醫藥園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是投了很多資金建立了必要的硬件裝備,額外還組織了一個技術隊伍,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如果做項目,可以獲得一些后面投資所需要的關鍵數據。創業者可能提供了100個數據,但投資人需要的是另外的數據,我們就依托自有的條件,幫助他們把這些數據提煉出來,也會委托一些其他有戰略合作關系的機構去做。
留學人員:我2008年回到廣州創業,在孵化器里面建立了一個公司,政府支持了配套資金,但拖了很久才拿到。另外,我們和幾家公司談融資的渠道,目前仍沒結果,請問有什么辦法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拿到資金?
申平:以前創業園區制定了一些配套資金政策,算是見面禮,只要有留學人員注冊企業就提供。但目前如果要獲得這個配套資金,需要經過一定的評審程序,要考核你是否實實在在地創業,所以時間上會有一個過程。風險投資的重點一般是進入成長期和孵化期的企業,而且涉及產品技術的成熟度、團隊、市場等諸多因素。留學人員的企業剛剛落戶時真正需要的是種子資金,政府的投資就起到了種子資金的作用,扶持企業盡快成立起來,這個資金的性質和風投不一樣,但扶持額度會有些不同,也會經歷一定的評審程序。
高翔:大家可能感覺風投和創業隔得很遙遠,這是一個誤區。我認為“春暉杯”創業大賽這樣的活動正好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個平臺并不只是為留學人員尋找投資或合作,更多地是教給他們一個尋找投融資的正確態度。在投融資方面,投資商和創業者都不是神仙,不同的投資基金有不同的側重點,投資的領域不一樣,投資的風格和階段也不一樣。對大家來說,回國創業融資也要做一些家庭作業,之前要找一找,到底哪個階段的資金才是你需要的資金,這樣有針對性地尋找和洽談,你們就不會覺得很遙遠。
我認為,錢在創業過程中不是最重要的,很多創業者對缺錢的態度是不同的,有時候是動力,有時候是壓力。如果把缺錢當作壓力,通常會永遠覺得缺錢。很多情況下公司無法維持主要原因不是缺錢,而是缺少好的合作。如果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或合適的投資公司,他們會分擔你的壓力,遇到任何困難都會共同度過。
留學人員:我正在和一家風投談合作,他們需要49%的股份,但投的錢很少,而且后期我們不缺錢的時候他們好像也不肯退出,這種情況怎么辦?
高翔:你問的其實是一個估值的問題,項目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估值。對于專業風投來說,通常情況下是不會控股的,一定要保證所投資的公司的管理團隊占的股份比投資人要多。我們在投資后是不會派任何的管理和財務人員進駐到所投資的公司,只是通過董事會來討論公司發展的方向和戰略。而且,作為專業的風投,到一定階段是會退出的。因為如果不退出,風投其實是掙不到錢的。
留學人員:我投資10萬在上海一家創業園里落戶,原先他們答應可以免一年租金,但到后來說能不能免他們也不清楚,我們就產生懷疑,如果這點承諾都無法兌現,今后扯皮的事情是不是更多?
郭俊峰:目前全國有1500家以上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都是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但隊伍大了,難免良莠不齊。但是按國家級孵化器的規定,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入園協議,其中對房租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另外,針對房租的問題,現在各地方都有不同的政策,不一定全免房租的就適合你的發展,無論是找投資還是合作者,都是在找一個志同道合者。找孵化器也是一個道理,有的孵化器收的房租很高,但卻門庭若市,因為很多創業者能夠在這里找到志同道合者,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創造更高的價值。
留學人員:我們在學校和研究機構做生物醫藥,知識產權是歸這些機構所有,我們作為主發明人只能占一部分,如果把類似項目帶回來創業,這方面如何運作?
劉榮耀:帶回來的項目,知識產權是要明確的,你要把這個問題和你所在的機構談清楚,才能帶著項目回來創業。只要和他們把成果利益分配協商好,把知識產權的問題解決好,回來創業沒有問題。
留學人員:我的企業是生物醫藥公司,我們最大的潛力是已經完成了研發。問題是如何與風投談融資,如何對公司估值?
高翔:對于早期項目的估值沒有一個很好的標準確定,大部分情況取決于談判的結果,通過未來一年大概需要的資金和你目前公司的狀況來確定投資額度。我們也可以根據你們第二年的銷售指標來估值。所以估值只能是在了解具體情況之后才能進行。另外可以采取分步融資的策略,談不定價值的時候,可以先讓一些小資金進來,確定價值后再進后續資金。
留學人員:我當初回來時不太了解國內的優惠政策,所以沒找創業園要一分錢,自己籌集了一點資金就做起來了。企業剛成立就接到了一部分訂單,可以保證我們的公司正常運轉。我個人還在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并針對這個新產品計劃新成立一家公司。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上看,我這兩個公司,投資人更傾向于投資哪一個呢?另外,兩個公司都是我的,但我的主要工作是做研究,相當一部分時間會在國外,不可能一直待在國內的公司里,是否對吸引投資有一定影響?
高翔:如果我們對兩個公司的項目都感興趣,可能對兩個公司都會投資。因為作為早期項目投資,我們看重的是團隊,一旦投入一個公司,我們希望該團隊成員是百分百地和我們在一起合作,這樣我們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風險才能被控制。第二個問題其實是公司發展戰略的問題。例如我們投資了一家公司,CEO可能是搞技術出身的,如果該公司的技術非常重要,處于公司未來發展戰略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可能會建議他從CEO的位置上退下來去做CTO。如果你的公司確實需要你在技術方面投入大的精力,作為投資人也會支持,甚至會要求你這樣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