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記者節快到了。當下,隨著新媒體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公民記者”、“自媒體記者”不斷涌現,公眾還怎么看傳統的記者形象?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進行的一項調查(2000人參加)顯示,45.0%的受訪者認為,在全媒體環境下,傳統記者仍有職業優勢;55.9%的受訪者表示優勢在于團隊調查,專業性更強。42.7%的受訪者愿意讓子女從事記者職業。但有59.4%的受訪者指出,現在記者最缺少的特質就是“實話實說”。
受訪者中,00后占0.4%,90后占25.3%,80后占48.6%,70后占18.6%,60后占5.7%。
42.7%受訪者愿意讓子女從事記者職業
調查發現,在參與調查前,53.7%的受訪者并不知道11月8日是記者節,46.3%的受訪者知道。75.6%的受訪者能說出至少一個記者的名字,僅24.5%的受訪者說不出來。
在成都市萬達廣場工作的李艾璘,知道有記者節,但不知道是哪一天。在她看來,記者節就是為了展示記者職業的價值。
北京市朝陽區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員劉鵬,并不知道有記者節,在他看來,記者節是一個行業性節日,主要是為了讓更多從業者有一種歸屬感。
調查顯示,在大多數受訪者眼中,記者這個職業的普遍形象是“危險性高”(69.5%)、“壓力大”(72.5%)、“收入高”(55.1%)。
“傳統記者留給我的印象就是中規中矩,為大眾傳遞主流思想。”北京德勤咨詢公司高級咨詢師王加齡認為,記者的職業壓力也要看情況。做深度報道的記者因為要準備很多,壓力自然就比較大。至于危險性,也要看記者個人的選擇,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一個戰地記者,總是縮在后方,那就沒什么危險性;如果一個揭黑記者,不敢說真話,也沒什么危險性。至于收入,他覺得有影響力的記者收入應該不錯,一般記者的收入可能偏低。
劉鵬認為,在當下記者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要在第一時間把新聞發出去,可能還要面臨來自同行的競爭、來自領導與有關部門的壓力等。“記者的社會地位應該和教師、醫生、公務員差不多。理想狀態下,記者應該和教師一樣,都是受人尊重的職業”。
陜西省某企業員工何春覺得,記者是辛苦又忙碌的。她有一次看鳳凰衛視,正值敘利亞戰爭期間,一個記者在做現場報道,報道時明顯可以聽見炮火交織的聲音。報道結束時,那個記者還說了一句:“某某記者在槍林彈雨中報道。”簡直是用生命在報道。“至于收入高低,我確實不清楚。但我覺得這么辛苦地付出,壓力與工作強度這么大,應該給予其高工資”。
李艾璘則感到,記者這個職業壓力比較大,有危險性,收入也一般。“記者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也不那么受人尊重吧。不過,如果我喜歡的人是記者,我會嫁給他的”。
劉鵬說,如果自己的兒子要娶一個女記者,他不會干預,而是會說清利弊,尊重孩子的意愿。
何春則不愿意讓女兒嫁給一個記者。“我覺得一家人在一起過日子就是幸福。記者這個職業可能需要在工作上付出很多,可這樣在家庭方面投入就比較少。收入再高,也比不上一家人在一起過日子的溫暖感”。
調查中,59.0%的受訪者感覺,當下記者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36.0%的受訪者感覺一般,僅5.2%的受訪者感覺社會地位低。
42.7%的受訪者愿意讓自己的子女從事記者職業,23.5%的受訪者不愿意,33.9%的受訪者尚在猶豫。
59.4%受訪者認為現在記者最缺少的特質是“實話實說”
調查顯示,53.4%的受訪者對當下記者的總體評價較好,其中8.3%的受訪者評價非常好。38.7%的受訪者評價一般。評價差的受訪者僅占8.1%。
何春感覺,她接觸的記者都還比較不錯。“我們縣的一些青年記者,都比較認真、執著。經常為了找新聞下基層,跑到鄉鎮去,腳踏實地地采訪”。
劉鵬也對記者總體評價不錯,他認為大部分都是勤勤懇懇的。但也有極少數無良記者,這些記者往往因惡意炒作與斷章取義而“出名”。
李艾璘則對記者總體評價一般。“記者應該是公正客觀的,不應該成為某些團體或機關的發聲器。但是,有時候企業需要做商業宣傳,就會找一些記者,給他們一些小禮物,請他們來幫忙宣傳”。
“很多記者都很有想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力,尤其是對立法的推進起到了積極作用。” 王加齡感覺,以前我們國家立法可能存在閉門造車的問題。現在,更多記者會將采訪的事實反映給立法機關,向立法機關提出一些尖銳問題來引起思考。法律通過后,記者會撰寫文章使民眾了解這部法律,認識到這部法律的價值,從而推動法律的實施。
調查中,72.1%的受訪者確認,在當下記者仍然是挖掘新聞事件真相的主力。僅28.0%的受訪者不這么認為。
對于這個問題,劉鵬說:“真相往往只有一個,記者確能起到推動真相挖掘的作用。比如,某地發生了爆炸事故,記者去采訪,局長說‘調查研究后通報傷亡情況’。記者就這么寫了。市長看到了馬上給局長打電話,說‘你這是什么意思啊,什么叫調查研究后通報?研究什么?馬上通報’。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就在發揮著推動社會真相挖掘的主力作用”。
但劉鵬感覺,當下記者最缺乏的可能是一種氣場。這也許跟體制有關,記者往往不是那么獨立,這使他們難以擁有還原真相的氣場。
“我盼望記者能具有更高的職業道德與社會道德,能夠說真話。我覺得這也是當下記者最缺乏的。”王加齡說,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記者受到的誘惑太多了。如果記者沒有很高的職業道德,很容易被賄賂,選擇性報道只會讓媒體的公信力逐漸喪失。
李艾璘也希望記者能更有社會責任感,在她看來,記者應該是客觀、中立的,他們應該還原事情的真相,保持獨立性,對社會對民眾負責。
在受訪者看來,現在記者最缺少的三大特質是:實話實說(59.4%)、良好的職業道德(54.0%)、質疑的精神(37.5%)。
接下來還有:新聞敏感性(29.2%)、新聞獨立精神(28.6%)、調查研究精神(27.8%)、反操縱能力(24.5%)、獨創精神(21.7%)等。
45.0%受訪者認為全媒體環境下記者仍有職業優勢
全媒體環境下,“自媒體”大量涌現,每個人都可以隨時記錄身邊發生的事并進行傳播,那么,傳統的記者還有職業優勢嗎?本次調查中,45.0%的受訪者認為仍然有職業優勢,17.1%的受訪者認為已經失去優勢,38.0%的受訪者覺得不好說。
“當然有優勢了。傳統記者與一般公民認識問題的能力不一樣,切入角度也不一樣,他們的寫作與報道也更能喚起民眾的意識。普通公民這種片段式的報道,有時不清楚前因后果,往往可能被人利用。”何春說。
調查中,55.9%的受訪者認為,全媒體環境下記者的職業優勢體現在團隊調查,專業性更強。45.2%的受訪者表示傳統記者的優勢在于能夠提供專業知識的解讀,41.9%的受訪者認為傳統記者的優勢是引領社會輿論的能力。
李艾璘也感覺,傳統記者的優勢在于,第一,更有新聞敏感性;第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專業記者對于事件的解讀會不一樣;第三,有良好的資源平臺,更有公信力。
王加齡認為,在全媒體時代,如果傳統記者能夠不斷進步,適應時代的發展,還是有優勢可言的。“他們說理透徹、邏輯縝密,文字令人深省,能夠迅速捕捉到新聞,誰能說他們不具有核心競爭力呢?”
他感到,在當下,記者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機遇在于互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挑戰在于記者能否抓住這個大變革的機會,打破已有的模式,放下已取得的成就,敢于“革自己的命”。
調查中,38.0%的受訪者表示記者的職業優勢在于,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準則。33.7%的受訪者認為是能夠主持公共議題討論。30.2%的受訪者指出是具備報道的公共性取向。
“在記者節來臨之際,我最想對記者說:勇于堅持該堅持的,適應時代的發展,將自己的行業優勢發揮到極致。”王加齡說。
何春想對記者說的是:“堅守,責任,擔當,希望各位記者越走越遠。”
“當記者不容易,我欽佩你們的堅持。” 李艾璘說。
“越偉大,越平凡。” 劉鵬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