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國,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 |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區別和共性在哪兒?
李立國:中式教育和西式教育都有各自特點。首先,中式教育比較注重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其次,中式教育下的學生學習很勤奮認真。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傳統家庭理念和學校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比較端正;再次,是教師講求因材施教。與西方的學習方式不同,中式教育更加強調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把知識掌握得更加扎實牢固。
西式的特點在于重視知識的引導性。更加注重讓學生對知識產生不同的理解,能夠對事物闡發不同的意見。
同時,兩者也存在共性。首先,都強調在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能力;其次,兩者都在強調教師作用的發揮,但目標不同;最后,都注重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實施恰當的教育。中國講求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和西方主張“教育就是認識你自己”的教育方式,都是在強調從學生實際出發去進行教育。
中國青年報:在基礎教育階段,您更傾向于選擇哪種教育方式?
李立國:客觀來說,現在的教育西方走在我國的前面。我國的基礎教育目前還處于學生掌握知識的教育階段,目的是讓學生把知識學得更加精確。
但是大多知識點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查看,在這種情況下,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西方教育的特點就在于突破原來的教育限度,打破以“教師——教材——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加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更加強調以討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
中國青年報:可以直接采用西式教育嗎?
李立國:不可以。因為任何教育傳統、教育理念都扎根于民族文化傳統和國家民族經濟的基礎之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特點和國情。直接拿過來是行不通的。
如何提高我們的教育競爭力呢?需要我們去借鑒西方教育優勢,比如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注重學習引導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加生動活潑地去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優勢需要保留。比如我們對知識的掌握相比西方更要求精確化,準確化。比如中國的教育講究因材施教,講究根據學生的特點來實行不同的教育,再比如中國講求的有教無類,強調學生的平均化發展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中國青年報:您如何看待家長在子女教育上,課外投入諸多資源?
李立國:我們可以從兩個維度來理解:首先是家長對子女的期待。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在考試中能夠勝出,從而能夠進入一個好的學校,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我們的學校和政府是有責任的。
其次,從中國與國外的教育情況對比來說,家長為孩子頻繁報考補習班并不代表我們教材的難度要下降。實際上,我們的幾種教材和發達國家及一般發展中國家比,難度只屬于中等水平。在這種情況下,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好多地區實施素質教育,搞一刀切:主張壓縮課時、壓縮教學難度,嚴格規定學生的作息時間,實際上也沒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所以家長根據子女的實際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投入不同的教育資源,也是可以理解的。
中國青年報:未來我國應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教育模式來滿足不同的培養需求?
李立國:我們應該提倡一種以學生為主導的,以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教育模式。
中國的著眼點是要打破當前這種固定的班級教學的傳統模式,將傳統的班級教學模式改為課程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特長重新編班,根據不同的教學需求和各個教學科目的要求進行教學,真正按照學生的需求、能力來進行教課,這不僅可以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也可以真正讓有能力的學生通過這種課程,學到更多知識。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