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比去年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挑戰。而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并不著急找工作,而是有著更為多元的打算:支教、游學、環游世界……“慢就業”,到底是回避就業壓力的搪塞,還是突破舊觀念束縛,倡導新的就業觀?
悄然流行的“慢就業”現象
哈爾濱師范大學畢業的小邱,采取“慢就業”的方式,畢業后于武漢某事業單位先實習。隨后經實習單位推薦,他在武漢某醫院求職成功,找到理想工作。
王斯宇,今年畢業于北京某高校。出國游學這條路是王斯宇開始就清晰設定的。她打算去澳大利亞學自己喜歡的教育學專業,放棄了廣州一所中學的教師職位。
北京師范大學的馮倩蕓,同樣選擇了“慢就業”——畢業后決定先去云南山區支教一年。“大學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實現去山區支教的愿望,我也向往大山里優美的自然環境。工作后我怕不能這么任性了。”在接受采訪時,她道出了初衷。
安徽農業大學的小宇畢業前沒有投入應聘大軍。他打算自己創業,但是不急著一畢業就開始。他準備先到師兄們在各地承包的農業園里實習兼考察,用一段時間多走幾個現代農業產業園,搞清楚成本、收益,增加農田實戰經驗,為將來自己流轉土地經營農場打下基礎。
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并不著急找工作,而是有了更多的打算:“充電”、游學、支教、自主創業……由此而形成的“慢就業”一族正在悄然壯大。
什么是“慢就業”
所謂“慢就業”是指,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等,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90后”年輕人告別了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為何選擇“慢就業”
2015年6月,一家研究院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的研討會上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透露,2014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2.1%,除去部分畢業生還要繼續深造外,其中許多就屬于“慢就業”的范疇。
調查顯示,畢業生選擇“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有57.7%的受訪者選擇;其次是受訪者希望能夠“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愿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第三是“準備自己創業”。“要考研”、“想做自由職業者”等理由也位居前列。
前程無憂人力資源專家曹琳向記者介紹,一些大學生在從校園進入職場的過程中,在能力認知等各個方面缺乏相關經驗。同時,部分大學生找工作時不再以工資為主要取向,擇業觀有一些變化。這些,都給了“慢就業”以流行的理由。
如何看待“慢就業”
2015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比去年增加22萬人,大學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
“慢就業族”已經引起中國社會的廣泛關注。
上文中提到的調查顯示:有40.1%的受訪者認為,“慢就業”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有34.0%的受訪者認為,這是一種社會意識的倒退現象;有25.9%的受訪者表示不好置評。
在對“慢就業”持肯定態度的受訪者中,有37.7%認為這是社會多樣性的典型體現;
34.9%認為這是年輕人自我意識逐步增強的表現;
33.7%認為是年輕人尋找職業趨于理性;
32.2%認為,“慢就業”會催生一批自由職業者的成熟,尤其是藝術類、設計類的從業者。
以后依次為,經濟發展造就了“慢就業”的基礎;就業方式多樣化,比如“短期就業”者會逐步增加;“慢就業”是“慢生活”的體現等。
社會學家范和生指出,對待“慢就業”不該急著否定。他認為,讓情感和身體有一定釋放的時間和空間無可厚非,而為未來發展厘清頭緒、打好基礎,更是換一種方式應對挑戰。當然,‘慢’絕對不應成為蹉跎青春、回避競爭的借口。
湖北省人社廳就業處處長劉鴻認為,“慢就業”是大學生適應社會的合理調整,是就業形式多樣化、靈活化的表現。有些大學生通過出國、考研或者見習等方式,來適應了解社會,應予以鼓勵和肯定。還有些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為今后創新創業做鋪墊,這體現了大學生在就業觀念上的理性轉變。
透析思考“慢就業”
“慢就業”折射了青年一代就業觀念和人生觀價值觀的變化。不少“90后”年輕人在追求自身價值實現的同時,也更加注重內心體驗。
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適當地“慢”下來也許并不是壞事。暫時“慢”下來休養生息,認真做好職業規劃,是為了以后更快更好地奔跑。但是,如果以“慢就業”為借口,逃避社會競爭、回避家庭期許,長期在家啃老、無所事事,那就得不償失了。
大學畢業后走向社會,從學校到職場的角色轉換,是大學生繞不開的必修課。“慢”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不盲目依賴、不無謂等待,積極設定職業目標、提升技術本領,積蓄能量、奮力拼搏,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慢就業”還需掌握好“火候”。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會長期存在,在“慢就業”的日子里,該干些什么,也需要好好規劃。
最后,“慢就業”不是長久“不就業”。或許不少年輕人會發現,“沉淀”了一段時間后,就業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因而產生迷茫情緒。這就需要他們適時調整心態,能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崗位固然好。這個過程中,少不了長輩、老師、社區就業指導人員的幫助和指導,讓“慢就業”的年輕人順利進入“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