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9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066萬人,再次提前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然而,全國就業形勢仍有三大問題需重視。
就業總體向好
2014 年以來,我國GDP增速有所減緩;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和鋼鐵、煤炭、水泥等產業面臨調結構和產業升級的壓力,受勞動力成本上升、出口低迷等影響,汽車配件、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就業吸納人力有所降低。然而,我國就業形勢依然保持穩定并總體向好。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說,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于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可以帶動更多人就業。
他解釋說,經濟總量是40萬億時,10%的增速是4萬億;50萬億時,8%的增速就能達到4萬億。如果我國的經濟總量達到60萬億時,即便增速再略有放緩,拉動的就業也能保持增長。
同時,簡政放權、減少市場干預,營造良好競爭環境,使我國市場主體穩步增長。2015年前三季度,新登記注冊企業315.9萬戶,同比增長19.3%,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16萬戶。截至9月底,每千人企業數量達15.20戶,同比增長19.40%。
另外,三產的快速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優化了就業結構。2013年三產占GDP比重首次超過二產,2014年三產占GDP比重為48.2%,比二產高 5.6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9.5%,比上年同期提高2.1個百分點,高于第二產業5.8個百分點。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就業形勢還將繼續保持整體穩定,“這個判斷是基于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的措施,而且這些措施落實力度在加大”。
不利因素應重視
盡管我國就業呈總體穩定向好的局面,但不利因素不容忽視。
一是困難就業人員更難就業。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指出,我國當前就業增長的主要動力基于互聯網和高科技的新興產業,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40”后、“50”后等困難就業人員就業更加艱難。
洛陽市50多歲的張祖興從水泥廠下崗后積極找工作,但幾個月下來沒有消息,目前賦閑在家。張祖興說:“以前一直在廠里干活,除了廠里的那點工作,也沒什么別的技術,應聘的大部分工作干不了。有些崗位雖然不需要技術,但老板婉轉地說他們的工作太苦太累,怕我適應不了,其實,人家是嫌俺年齡大。”
二是大學生就業舉步維艱。據統計,2015年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達749萬人,同比上升20萬人。
人社部的調查顯示,80.5%的畢業生希望到省會城市或直轄市就業,54%的畢業生希望到國企或是外企工作。而從市場需求來看,生產和銷售的崗位達71.1%。58.4%的畢業生認為找工作“有點難或很難”。
三是資源型行業和重工業以及企業結構單一地區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人社部統計,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2014年城鎮新增就業出現了下降,而登記失業率出現了上升,主要原因是重工業和企業結構單一。
如何有效解決難題
對未來的就業難題,相關專家建議,需從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快發展“脊梁”產業,突破技工收入“瓶頸”。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說,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中等收入人群的主體是技工,也就是“高級藍領”。
在我國,八成學生去大學,二成學生去技術院校,而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這個比例剛好相反。究其原因,是我國技工地位低,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制造產業過于低端。因此,解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根本在于發展高端制造業。
二是落實好已有政策,加強對困難就業群體和貧困大學生的幫扶。據介紹,我國出臺了大量就業扶植政策,但落地情況參差不齊,影響了政策的效果。相關部門應督查、檢查這些政策的貫徹情況,對已出臺政策進行評估和完善。
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40”、“50”群體的再就業意愿強,因此在就業扶持政策中,針對他們的效果好,而針對大學生的幫扶政策效果往往不如預期。據采訪了解到,有的大學畢業生寧可待業也不愿接受人社部門的就業幫扶。
三是“政府歸政府,市場歸市場”。人社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就業市場化已相當充分,政府應著重加強平臺建設、職業技能培訓和發揮兜底作用,絕不能越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