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臺灣省高校闖“大限”:生源少5萬 未來大學砍三成

首頁 > 

高考

 > 臺灣省高校闖“大限”...

臺灣省高校闖“大限”:生源少5萬 未來大學砍三成

今年生源少5萬 未來大學砍三成

臺灣高校闖“大限”

吳儲岐(北京):臺灣“少子化沖擊高教”喊了好多年,2016年真碰到“大限”:少了5.5萬生源,意味著二三十所小型大學“空校”;臺灣教育主管部門一直喊公立“并校”、私立“退場”,今年也見了“真章”,1月4日,以醫科為主的公立陽明大學大禮堂,校長親自上陣向全校師生說明與新竹“交通大學”并校。

陳曉星(臺北):的確,公校并校不易!1月4日,陽明大學的學生手持“緩議合校備忘錄”“嚴正拒絕黑箱”等標語抗議“并校”。但是,臺教育主管部門已劃出紅線,公立學校新生注冊率不足八成即依比例刪減預算。目前,臺灣公立高校已完成并校的有:嘉義技術學院和師范學院合并為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花蓮教育大學合并為東華大學、臺中技術學院和臺中護專合并為臺中科技大學……私校關門更難!雖然主管部門已出臺私校倒閉的具體條款,但很多的私校都表示“招生情況良好,沒有停辦之虞”。

吳儲岐:當然,對于私校來說,沒有學生就沒有學費收入,而且會失去主管部門的補助款,因此,學生從受教者變成了“金主”,只要注冊和交學費,學校就不敢得罪。老師平時授課也看學生臉色,考試給分更不敢“嚴格”。這樣的校園環境還會引發另一個惡果——優秀教師出走。私立的往公立走,公立的往香港、澳門和新加坡走。不少私立高校的教師肩負“找學生”的重任,特別是到部落里找學生來注冊,會拿到更多的補助款。最常見的是到技、職校拉人來“專升本”,師道至此,又何止是學生可憐?

陳曉星:是的,你看臺灣教育部門公布去年秋季新生入學情況,全臺158所高校、3000個科系中,有3所學校、4個科系零入學,67個科系新生注冊率低于招生名額三成。別說私校,臺灣大學有4個博士班都沒招到學生。對此,臺灣教育主管官員吳思華一再說,到2021年前,臺灣的高校一定要砍掉1/3,如果不由156所減到100所,“將會是高等教育大災難”,因為那時生源會再少7萬人。

吳儲岐:我看到現在臺灣還在爭論是否要普遍減少招生名額“共體時艱”,是否給了公立排名靠前的大學太多預算,是否忽略了對小型學校的補助等,但少有對源頭政策的反省之聲。

陳曉星:那算個賬吧!1997年臺灣新生兒32萬,1998年就減少到27萬,2000年只有16萬,但2000年卻有60所職、技學校升格為大學!可以說,失當政策產生的背景是政策買票和好大喜功的心理。過去,臺灣的高校招生非常嚴格,錄取率只占應屆畢業生的三成左右。后來,出于討好選民和營造政績的算計,當局不負責任地放手高校大發展,1997年,李登輝實行“增加高中和大學擴招”政策,陳水扁時代又加碼“一縣一大學”,以允許技、職學校升格而換取選票,同時刺激整個社會的虛榮心和優越感,預刷“黃金時代”的紅利,而不管這樣的高等教育是否符合臺灣的長久利益。

吳儲岐: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會是百年傷害,教育政策至為關鍵。眼前的臺灣高校“大限”,值得深思。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