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探索地方高校轉型發展道路
■陳鋒
2010年教育規劃綱要頒布以后,教育部啟動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落實工作。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整個“十二五”期間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重點,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把這件事情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現代職業教育總體政策設計過程中,應用(技術)型高校建設成為整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十八屆五中全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對整個教育改革發展做了全面部署,這標志著轉型發展成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戰略重點。
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是當前以及未來大家所關注的一個重點,也是當前各方面教育政策研究的聚焦點。無論是研究工作者、一線推動者、學校還是企業,要用實踐加快道路的探索,交出滿意的答案。
要看清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一是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核心就是要投資于人,要更加重視人力資本和教育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我們重構產業鏈和教育鏈。過去產業鏈和教育鏈是相對分割的,主要通過就業端口連接起來。想要真正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就要打破原來的產業鏈,要把人力資本這個最重要的創新要素加入到產業鏈中間去。實現這樣的使命,就必須對我們自己進行深刻的改革。
二是新產業和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現代學校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是技術進步這棵樹上開的兩朵花,現代學校制度和現代企業制度之間有著內在的血緣關系。今天我們面對的是技術水平和消費需求不斷提高所聯合推動的結構性改革,對我們來講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挑戰是指我們的學科結構、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還很難滿足推動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機遇是指哪個學校如果能夠抓住新產業和新技術發展的機遇,加快建立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發展機制,就有彎道超車、異軍崛起的可能。新產業、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我們培養更多的新型先進技術應用人才,培養更多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更多技術、工藝和藝術結合型的人才。
三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走開放融合發展道路的趨勢。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它特定的大背景。一是我們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性轉軌,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通過層層計劃和部門辦學的機制,用計劃來配置產業、科技、教育的資源。但是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原來的產教結合和科教結合的方式不再存在了。二是我們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里,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轉變成大眾化并向普及化邁進。精英化以后高等教育增量部分無疑主要是應用型和職業性的高等教育,但怎么辦是個新課題。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就意味著今天進行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任務尤為艱巨和重要。我們的優勢是,已經有很多高校作為先行者,做了很多重要的探索。轉型發展這樣重大的戰略決策和三部委的指導意見,就是基于這些重要探索所總結出來的。實際上,這正是今天很多發達國家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中一項最為重要的舉措,是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四是加快建設現代教育體系的大方向。為了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十二五”規劃著重描繪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在“十二五”中,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著重描繪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中有現代教育體系的示意圖,就是表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是最終邁向對現代教育體系的完整描繪。這個中國特色的教育體系應當具有幾個基本特點:第一是面向全民的,教育面向的群體不再是特定的年齡段,而是所有的社會成員,特別是一線勞動者、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第二是充分的教育機會,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普及性,特別是加快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第三要建立教育——就業的旋轉門,形成人才多樣化發展的通道,這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入學制度、專業制度、課程制度、培養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產生革命性的影響;第四是要進一步打通社會成員縱向流動的通道。一個是要讓家庭經濟困難、社會階層不利的孩子獲得更加寬敞的上升通道;另一個是要讓一線的勞動者、技術技能人才獲得更多的上升通道,這是我們高校的社會責任。這個責任要高于我們常說的人才培養的質量、科學研究的質量、社會服務的能力。
五是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趨勢。教育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傳統的四維時空的教育變成了更多維時空的教育,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必然對教育帶來革命。信息化進一步加深了教育的全球化。一是人的全球化流動,包括學生、教師的全球化流動;二是人才的全球競爭。每一所高校不管是地處上海、北京,還是偏居一隅,都需要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審視定位、優勢、弱點和未來。
所有這些趨勢,都告訴我們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不管是從經濟社會、教育自身、科技進步的角度,還是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已經處在一個全新的環境中,需要新的思維和戰略。
要以堅定的行動遇見未來
這個“遇”是相遇的遇,因為我們不僅要能看得見未來,還要真正跟未來相遇。
一是牢記我們的使命。我們的使命是要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來奠定人才基礎。第二個百年的目標要比第一個百年目標艱難的多,因為它的實現將更多地要依賴于創新、依賴于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只有每一個高校都在創新體系中有所作為,涌現各個類型的創新創業人才,才有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才有每一個城市、鄉村、企業的發展。應用導向的創新空間無比巨大,無限廣闊,更是國家人民所急需的。如果我們堅持這樣的發展路徑,一樣會涌現世界一流的技術創新大學。
二是堅定創造價值這個導向。創造價值是我們事業的意義所在。高等學校既要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價值,又要為學習者創造價值。對應用型高校來講,創造經濟社會價值就是怎樣更好地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為當地的城鎮化服務、為企業的技術進步服務、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服務。創造學習者的價值,最重要的就是要給學生高質量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在職人員的職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國家要優先發展教育,是因為教育有著最大的價值創造力。但高校要辦好學,不能認為國家的投入是理所應當的,唯有創造價值,才能分享價值。
三是抓住校企合作平臺建設這個突破口。高校要在轉型發展中要對學科專業進行結構性改革,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抓住切入產業鏈、創新鏈的重點,集中力量和資源形成產教融合發展的高地。在校企合作重點平臺的建設中統籌學科教育、繼續教育、技術創新、科技服務、社會服務這些功能,建設融合性、集成性、創新性、開放性的平臺,爭取當地政府、行業企業的重點投入和支持。校企合作不能被簡單地看成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或者公益事業,校企合作的本質是大家互利共贏的合作。高校要跟企業、地方互利共贏,意味著高校自身要有創造價值的能力。
四是要以產教融合方式更新再造人才培養流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學校治理、學科、專業、課程、教學等各個領域。比如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怎么真正實現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流程的更新再造是一個高度科學化、精細化的工作,需要對社會需求、發展趨勢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對職業能力模型進行科學建構、對知識和能力的形成進行遞進式設計、始終如一地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實現螺旋式上升,需要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并根據人才培養流程配置資源。這項改革尚未真正被破題,前面的路更是永無止境。
五是要守住我們的底線和良知。很多專家學者對什么是教育、什么是高等教育有很好的意見,這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但是我們常常容易忽略一條:這些理論上的建構都沒有學習者的評價重要。我們也需要認真傾聽社會公眾、行業企業是怎么看待教育的。他們對教育的很多批評都有失偏頗,很多時候不那么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的。但是,懂教育規律、人才規律不是他們的事情,是我們的事情,更何況我們對這些規律的認識還需要不斷反思和深化。重要的是,他們是有權利批評我們的。傾聽他們的批評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反思和改革的動力。
轉型發展的真正問題,不是叫不叫職業教育,更不更名為大學,能不能申請到碩士點等等。對政策設計者來說,設計利益機制一定是重要的,也是今后推動轉型發展的重點。但對教育者來說,更重要的是每年9月份看到很多智力普普通通、不那么出眾的新生來到校園的時候,想著四年以后他用一種什么樣的狀態走出去,他的人生會否幸福,他將為這個社會貢獻什么。
(作者系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任,本文摘自作者11月25日在第二屆產教融合發展國際論壇秋季分論壇的講話)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