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cite><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video></var>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strike></var>
<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ideo></cite><cite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cite>
<var id="ddhtb"></var>
<cite id="ddhtb"></cite>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ins id="ddhtb"><span id="ddhtb"></span></ins>
<var id="ddhtb"><strike id="ddhtb"><listing id="ddhtb"></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ddhtb"><video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video></menuitem><menuitem id="ddhtb"><span id="ddhtb"><thead id="ddhtb"></thead></span></menuitem>
<ins id="ddhtb"><noframes id="ddhtb">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var id="ddhtb"></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var id="ddhtb"><span id="ddhtb"><var id="ddhtb"></var></span></var>
<var id="ddhtb"></var><var id="ddhtb"><video id="ddhtb"></video></var>
<menuitem id="ddhtb"></menuitem>
 
寧德弘揚“閩東精神”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首頁 > 

地方

 > 福建

 > 寧德弘揚“閩東精神”...

寧德弘揚“閩東精神”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時值年底,福建省寧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郭紅一天比一天忙。他和同事一趟又一趟到邊遠山區縣,督導推動當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每次到縣里督導義務教育,我們都力爭推動解決一兩個束縛、制約教育發展的具體問題;問題解決了,所付出的汗水也就值了。”郭紅說。

位于閩東的寧德,被譽為“海上天湖、佛國仙都、百里畫廊”。但另一方面,寧德是典型的“老、少、邊、島、貧”地區,長期以來整體經濟欠發達,縣域間經濟發展也極不均衡。在福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寧德就占了6個。這意味著,寧德60%的縣市是貧困縣。

“閩東經濟不發達,拿不出更多財力辦教育,既感到辦教育之難,更感到興教育之迫。”寧德市委書記廖小軍的一番話,道出了幾代寧德人的共同心聲,“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20多年來,寧德市各級黨委、政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以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一茬接著一茬干,一棒接著一棒干,打了一場漂亮的教育“翻身仗”:“雙高普九”目標提前一年實現,4個縣(市、區)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認定;全市161所初中、279所完小校以上小學全部是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完小以上學校100%實現“班班通”,中心校以上學校100%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435個偏遠農村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滴水穿石: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寧德辦教育之難,從壽寧縣可見一斑。

壽寧縣地處閩浙兩省交界,而下黨鄉則是壽寧縣最邊遠的山鄉,曾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

“20多年前,下黨鄉連一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村里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小學畢業的不到10%,中學畢業的更是鳳毛麟角。”今年46歲的吳通福是土生土長的下黨鄉人,他的3個兒女都考上了大學,“這要感謝多年來政府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

早在2008年,壽寧就提出了“教育強縣”發展戰略,千方百計籌措教育資金,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努力做到教育經費“三個增長”,且在獎教獎學、營造重教氛圍等方面頻頻出招。同時,該縣政協還牽頭設立了壽寧縣教育發展基金會,14個鄉鎮也紛紛設立了“獎教助學基金”。據不完全統計,壽寧縣教育發展基金會僅獎助金就已發放近3000萬元。

近年來,寧德在市委、市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市、縣兩級建立了財政教育支出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比重達到21%、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和教育費附加全額,用于改善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等投入保障機制,切實把優先保障教育的要求落到實處。

資源配置上優先保障教育需要,也是寧德各級的共識。比如2012年,廖小軍牽頭組織開展寧德農村教育資源等多個教育專題調研,推動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中小學校產管理工作的意見》,將全市2.09萬平方米閑置校舍用于優先發展學前教育。

“在寧德,當教育遇到棘手難題或礙于體制機制束縛時,黨委、政府就會出面統籌協調,促使教育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寧德市教育局局長趙榕生說。

趙榕生舉了一個例子:地處舊城區的寧德師院附小老校區,校園面積狹小、學生眾多,超班數、大班額的現象突出。2013年新到任的市長隋軍在該校調研后,立即召開市長辦公會議,決定馬上在東僑新區啟動建設附小新校區,今年秋季,占地50畝的寧師附小新校區投入使用,與老校區形成“一校兩區”格局,有效解決了學位不足問題。

“十二五”期間,寧德共新建公辦園68所,改、擴建公辦園84所,增設農村小學附屬幼兒班600個,總投入5.23億元,新增學位2.25萬個;實施校安工程、擴容工程、農村薄弱校改造、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項目442個,總建筑面積58.4萬平方米,總投入26.5億元,新增學位3.83萬個。

弱鳥先飛:敢闖敢試勇為人先

弱鳥先飛,首先要有“先飛”意識,“先飛”欲望極其強烈,終究能飛起來。

寧德蕉城區金涵中心小學曾是一所相對薄弱的學校,周邊群眾不樂意送孩子入學。寧德師院附小是省級示范小學,優質教育資源較為充足。同在一個城區,一校“貧困”,一校“富裕”,有沒有辦法使金涵小學迅速“脫貧致富”呢?

今年初,通過參與“大手牽小手”幫扶薄弱學校五年行動計劃,金涵小學升格為寧德師院附小畬鄉校區,寧德師院附小派出6名優秀教師在該校任教。結果,今年秋季入學,周邊家長十分踴躍,金涵小學一下子火起來,一年級招了8個班。

金涵小學生源的冷熱更替,只是寧德教育“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教育系統在福建率先推出了“大手牽小手”“集團化辦學”等立得住、叫得響的教育改革舉措,很大程度緣于閩東人以弱鳥先飛自勉,敢闖敢試,勇為人先,用改革爭取更多的教育紅利。

趙榕生介紹,針對阻礙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寧德先后出臺了“大手牽小手”幫扶薄弱學校五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心城區改造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幼兒園、推動義務教育教師實行“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等配套文件,以及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從頂層設計上為加快教育科學發展“保駕護航”。

在“大手牽小手”結對幫扶的基礎上,寧德全面推行義務教育城區學校“小片區管理”和農村薄弱校“委托管理”,推廣“名校辦分校、老校帶新校、強校扶弱校”等辦學模式,有效縮小了強校弱校及城鄉學校之間的差距。

市教育局初教科科長林宜祥說,所謂城區學校“小片區管理”模式,即以片區內優質學校為龍頭輻射帶動周邊一般校,逐步緩解了城區“擇校熱”。所謂農村薄弱校“委托管理”工作,即采取強校與弱校“結盟重建”,提升農村薄弱校辦學水平。

“全市各縣城區小學實行‘小片區管理’,實現片區內學校教育管理、教師培訓、課堂改革和質量考核的同步施行,有效推動了薄弱校改造升級,緩解了城區‘擇校熱’。”趙榕生說。

據統計,2014至2015學年,寧德共交流校長、教師2203人,各縣市教師校長交流人數均達到應交流人數10%的要求,部分縣市交流比例達到20%以上。

以生為本:食宿無憂樂享教育

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所有學生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教育,促進學生更高水平的全面發展。趙榕生說:“我們倡導從吃、住、行等方面傾情關愛農村學生,近年來,下大力氣抓好農村寄午制小學和寄宿制中學的建設,努力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屏南縣既是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從2012年起,該縣在全縣所有農村中小學推行“寄宿生營養餐”,一日三餐全免費,每餐至少保證一葷、一素和一湯,2000多名寄宿生受益。

從2014年起,寧德市蕉城區在17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實行“128愛心工程”。“1”是給予寄宿制學校每名寄宿生1000元補助,用于統一配置學生寄宿設施設備;“2”是給予每所寄宿制學校每年2萬元補助;“8”是在寄宿生每人每天省級補助4元營養費的基礎上,區財政每生每天再增加補助8元,每年按220天計算,以解決寄宿生的吃住問題。

福鼎市在福建省率先實施農村教學點學生免費寄中餐項目,對距離完小校和教學點兩公里及以上的學生,市財政給予每生每餐補助5元;落實農村學生周末接送班車,解決農村學生周末出行難問題,保障學生交通安全。

“不少縣市已實現農村學校寄宿生拎包入住、吃飯免費,農村孩子的身體素質提高了,也讓農村學校有了生氣,更有了希望。也正由于農村學校人氣漸漸旺起來,城區中小學學位緊缺的情況才有所緩解,全市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95%以上安排在公辦校就讀。”趙榕生說。

寧德朝氣蓬勃、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也令記者印象深刻。

2012年以來,該市持續開展“班班有歌聲、校校有校歌”活動,將其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各級各類學校積極組建校歌創作團隊,并利用班會課、音樂課、晨會、文娛活動,以班級為單位組織演唱歌曲。比如,福安師范附屬小學利用校園電視臺,每天開設“音樂微型課程”,展播校歌和適合小學生演唱的兒童歌曲;福安市穆云畬族鄉中心小學發揚民族特色,組建畬歌傳習所,組織學生傳唱畬家傳統歌曲;東僑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華僑小學編印《班班有歌聲》校本教材,收錄原創班歌、校歌及適合兒童演唱選唱歌曲55首……據統計,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班班有歌聲”活動3萬多場次,創作校歌近千首,閩東大地上掀起傳唱校歌的熱潮。

近日,在福安市上白石中心小學,一堂堂設計新穎獨特、構思巧妙的示范課和觀摩課上,師生互動熱烈,氣氛活躍,時而傳來瑯瑯讀書聲,時而爆發出笑聲和響起掌聲。教師快樂地教,學生快樂地學,如今已成寧德市中小學課堂的新常態。

“可以說,食宿無憂、樂享教育是閩東重教重學的一個重要體現,為學生的終身幸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趙榕生說。

以師為要:構筑平臺真情關愛

2008年,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學蘇和木教師夫婦放棄了城區學校的優越條件,申請到離城區30多公里的日宅民族小學任教。蘇老師夫婦緣何主動申請到農村學校任教?原來,福安設立農村“特崗學校”和農村“特崗教師”,給予“特崗教師”職稱評聘優先、每月發放特崗補貼、安排子女城區學校就讀、每年一次免費體檢等8項特殊待遇。目前,福安市成功引導城鎮富余教師到102所農村特崗學校任教,活躍在農村一線的特崗教師近600人,約占小學教師的1/4。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寧德各縣(市、區)政府紛紛對在偏遠地區學校任教的教師發放特殊津貼,在職稱評聘、評優評先等方面向農村教師傾斜。如霞浦縣將海島教師邊島津貼補貼標準,由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500元,提高海島鄉高、中、初級專業技術崗位總體結構比例,使之達到2∶4∶4,并對近3年退休的教師全部不占崗位數聘任。

與此同時,寧德市還積極搭建平臺,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遴選培養一批名師、名校長。“十二五”期間,全市選派9758名校(園)長、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各類培訓,全市農村教師免費培訓了一輪。開展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共舉辦三屆全市中小學教師教學技能大賽,1393名教師參與亮崗比拼。實施“寧德市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共遴選、培訓205名市級培養對象。

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寧德各級教育系統近年來持續開展具有“閩東特色”的“三訪三創三爭”,即機關干部訪談學校,創服務型機關先進,爭做機關優秀干部;學校管理干部訪談所有教師,創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爭做優秀共產黨員;教師訪談所有學生,創教育事業發展先進,爭做優秀人民教師,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廣大師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老師來家訪不再是告狀,而是和我們探討教育方法,同時也激勵了孩子,這讓我們很欣慰。”福鼎市的井頭村家長們在接受采訪時感慨道。據了解,福鼎市教育工委、教育局在開展“千名教師大家訪”中,4300余名教師利用寒暑假來到學生家里,與家長促膝長談,了解學生家庭生活情況,與學生探討假期學習生活安排,并鼓勵他們好好學習。

趙榕生說:“寧德雖然經濟欠發達,但在‘閩東精神’的引領下,我們打了一場教育‘翻身仗’。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四下基層’的工作作風,爭取更多政策支持和教育投入,抬高教育底部,提升師資水平,擴大優質資源,不斷提升義務教育均衡水平,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

查看全部

推薦文章

猜你喜歡

附近的人在看

推薦閱讀

拓展閱讀

相關資訊

最新資訊

網友關注

?
欧美疯狂做受xxxx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