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蕙實驗小學的“云端食堂”,讓家長在手機上就能看到食堂操作的整個流程。
12月9日,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小學向杭州市江干區教育局提了一個申請,學校圖書館需要增添一些圖書資料。這樣的申請要走一系列的流程,最后還要分管副局長許海明簽字。不巧的是,許海明正出差在外。
不過,這并沒影響學校申請的進度,在出差期間,許海明就把字簽了。“我們現在已經是無紙化辦公了。”許海明透露其中奧秘。
當教育遇到互聯網,也會發生變化。
杭州江干區學校每天都會出現這樣的景象——教室里,平板電腦、“翻轉”課堂、微課官網已成常態;教研時,老師用上遠程音視頻互動教研系統;安全上,實現63所中小學、幼兒園(公辦)重要區域視頻安全監控大聯網;辦公上,啟用智慧辦公系統……
許海明說,江干區正在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把重點放在“智慧服務、智慧課堂、智慧管理”三大領域,探索引入一批新項目,讓校園變得好玩,讓孩子們的學習更多樣化。
智慧校園的心思
一條信息高速公路貫穿
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的校長吳樹超,在過去一年中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因為他正在把這所學校打造成一所智慧學校。
每天早上,丁蕙的學生一走進校門,就有一條短信發到家長手中,而學生進校門的視頻也會直接發給家長。這么神奇的事情,秘密就在學生佩戴的校徽上。
一塊看似普通的校徽,里面包含著大奧秘,它其實是一個自動識別系統,學生每次進出校門都會被記錄,并以短信形式第一時間發給家長。
學生每天中午吃什么,家長能看到嗎?吳校長說,學校建立了“透明食堂”,家長不僅能看到孩子每天吃什么,還能看到食堂的全部操作流程。家長徐穎穎對此深有感觸:“做家長的很想知道學校食堂是否像家里一樣干凈。現在有了這個‘透明食堂’,我隨時能從手機上,看到食堂的環境衛生,還能看到食堂員工洗菜、切菜、炒菜等過程。”
孩子上課的表現,家長能看得到嗎?吳樹超說,學校的各個教室也有這個功能,“孩子坐姿是否端正?上課有沒有開小差?我們有一個開放課堂,家長點點手機就能看到。”
不過,對這個功能吳校長有所保留,不是每天都開放的。“我們是在家長開放日那天開通這個功能,家長可以到現場來看孩子的課堂表現,也可以在手機上觀看。”
吳校長還有更大的雄心壯志。“學校是去年9月投入使用的,是一所高起點、高規格、高質量的新校,區教育局很重視,與省電信公司合作,在校園里修建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目標是建一個現代化、信息化的智慧校園。”
吳校長說,他接下來還有一系列打算:啟用第二代校徽,上面有定位系統,還能儲存三五個電話,這樣就能滿足家長對孩子安全方面的需求;打算給學生帶健康手環,心率、心壓等數據都能顯示,還能顯示學生在聽課時的心情。另外,學校正在進行智慧教室的試點,已經有3個班在用了,這樣的教室不僅有錄播功能,還有大量的資源包,能展示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
據了解,江干區在未來幾年還要新建幾十所新校,而丁蕙實驗小學的智慧校園將成為新建學校的模板。
學習變得更有趣了
英語在線評測,電腦上學口語
杭州采荷實驗學校學生的英語特別好,今年中考英語分數在118分以上的就有二三十人。校長何志英樂呵呵地介紹經驗:“我們學校有一套斯坦福英語在線學習系統,通過人機對話,讓學生在情境中對話、交流中輕松學英語。”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在網絡時代正逐步興起。
從這個學期開始,杭州江干區所有三到六年級的小學生突然發現,英語學習正在變得越來越有趣。孩子們都有自己的賬號,可以登陸計算機智能測評系統,用來學習英語口語。
杭州天杭教育集團四(1)班英語老師邵黎麗已經明顯感覺到,班上學生的英語水平提高很快,對英語的興趣也越來越濃了。
“我們學校從2013年開始試點,這個計算機智能測評系統由豐富的人機交互界面,綜合應用多媒體、超文本、人工智能、網絡通信和知識庫等計算機技術,讓學習不再枯燥。”邵老師說,學生剛學了一篇課文,她給學生布置作業,學生上網后,讀一句,系統就給評分,單詞讀得不好的,標紅線,讀得好的,會語音表揚。學生要讀得標準,還可以跟著系統讀。
很多學生喜歡這樣的挑戰。“我每周布置一次這樣的作業,班上有個男孩因為太喜歡這個平臺,會把我布置的作業做好幾遍。這個班進步最大的是一名女孩子,平時她回答問題聲音很輕,但在口語平臺里的發音,很自信,我就利用這個鼓勵她,現在在課堂上,她回答問題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現在,學生完成這項作業如何,邵老師上網看一眼就能知道,誰做了,誰還沒做。即使不懂英語的家長,也能在這個系統里知道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
到2017年
一半中小學建成智慧校園
“到2017年,江干區50%的中小學和35%的公辦幼兒園要建成智慧校園,同時創建省市區智慧教育示范校20所。”杭州江干區教育局局長徐暉說。
江干教育的信息化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起步,從2002年開始一直到2008年,逐步建立、完善教育網絡信息系統。
從2009年到2012年是第二個階段,開始給學校配置交互式多媒體,自主開發了一系列管理應用系統,比如職評系統、采購系統、食堂管理系統等應用管理系統,在管理和應用上初具智慧功能。
第三個階段是融合應用發展階段,從2013年開始,“千兆接入、千兆主干、百兆桌面”工程啟動,智慧校園建設啟動,微課、電子書包等教育技術不斷引入,課堂教學變革向縱深方向發展。
2013年、2014年的兩年中,江干區為網絡建設設備投入了近600萬元,無線網絡、千兆網工程已全面完成。
目前全區中小學無線網絡全覆蓋,視頻監控無死角,交互式多媒體配備率達到了90%。
在推進智慧校園的過程中,江干區也在積極拓展新的學習模式。
“我們也在建設空中學堂,包括國內外名校公開課、云課堂、慕課、個性化在線輔導等新型教學資源,初步架構起基于網絡的泛在學習平臺。”
徐暉說,“到2017年,要建立30個市或區級名特教師微課堂,10個跨校選修課程超市,50個精品在線網絡開放課程資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