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實驗學校開展杭州小伢兒主題課程之“約繪杭州”
這兩天,“浙派名師”第四屆小學語文、數學教學改革成果展在崇文實驗學校舉行。除了省特級教師楊明明和校長俞國娣共同擔綱的去學科化、重體驗式主題教學課,崇文的“新班級教育”課程設計成果吸引了全國專家關注。
數學課分層走班 細到每一個單元
崇文五、六年級的數學課,每周一到周四是按教學進度上,但周五是選修課時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選修難度不同的數學課。有趣的是,原本學校預計,選課時可能出現問題,比如學生都想去程度高的班級,該怎么辦?沒想到,一學期下來竟是“風平浪靜”,無論是選課還是家長反饋,都很順利。
“零投訴”背后其實是有原因的。原來,數學選修課分三個難度等級,每個單元都重新選班。俞國娣舉例說,空間想象單元,可能某個學生并不擅長,可以選難度低的班;到了邏輯思維單元,他很可能又會轉到高水平的班。“所以,分班是動態的,科學的,細致到每一塊知識點。”而每個單元都有一張學情單,能看出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一學期下來,只要分析學情單就能掌握學生學習情況。
為什么在高年級嘗試數學走班?“到了高年級,學生間的差距會更明顯,尤其是數學,有天賦的學生確實可以接觸難度更大的內容,不能簡單地一刀切。”俞國娣透露,接下來可能再拓展至英語學科。
此外,學校還嘗試體育課項目走班制教學。比如喜歡籃球的學生,這學期的體育課都以籃球為核心訓練,從基本動作到打比賽。
老師根據專長 “認領”每個知識板塊
不僅學生上課走班,老師上課也開始嘗試走班。值得一提的是,崇文并不針對“程度”做走班,而是針對不同知識板塊進行走班。
例如,學校一年級有8位語文老師,有的擅長兒童詩,有的擅長科技文,有的擅長書寫,學校根據不同老師的專長進行分班。到了兒童詩板塊,統一由這位擅長的老師來上,到了下一板塊,由在這方面有專長的老師來上。這樣一來,相當于每個學生都有2-3名語文老師,每個老師都發揮了自己的長處,有利于成長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型教師。
打破固定班級,將按知識點走班教學,這樣會不會造成老師對學生不夠了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對此,俞國娣表示,因為是協同教學,每門課都有自己班的老師配合,可以對主講老師進行補充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不影響教學效果,反而是一種優化。同時,學校還按年級成立教導會,當某個同學出現了問題,全年級老師會共同參與研究,一起幫學生解決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