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第二個孩子真的到來時,你的育兒行為會發生哪些變化?
眼下“二孩”是一大熱門話題,學堂君也找了一位有兩個孩子的父親來談一談,當第二次到來時,他究竟是如何做的。
如何從多如牛毛的興趣班里找到孩子真正想要的那一個?
在杭州市長壽橋小學三(6)班里,有一個被同學和老師稱作“小學霸”的女生叫舒新,是家里的“二孩”,才讀三年級的她,已經開始看六年級學生看的課外書,語文成績優秀,其他功課也樣樣不落,工整的卷面書寫被老師當做班級范本,更彈得一手柳琴,在今年8月參加了全國民樂柳琴專業小學A組拿了總分第一……
舒新的爸爸叫舒原,有這么一個優秀的女兒,舒原也經常被拉上講臺給其他家長“講講經”。舒爸爸說,女兒能夠這樣優秀,其實是她自己默默付出了許多。比如,每天放學后雷打不動的一小時柳琴練習;能夠閱讀高年級的書籍也是源于她從小培養的每日45分鐘閱讀習慣。讓舒爸爸感到欣慰的是,這些都是女兒自己對自己的要求的。而能夠讓女兒愛上學習,尋找到自己的興趣,則源于全家人共同商討的一個教育理念,叫“同謀”。
要不要參加興趣班,哪個班不想讀了,不論做出什么決定,在舒家的圓桌會議上,女兒和所有人一樣持有關鍵性的一票。如今外面的興趣班多如牛毛,如何找到舒新真正感興趣的東西?舒爸爸說,起初他們也完全摸不著頭腦,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只要是女兒說想學的,那就報個興趣班,逐個去試,“但選擇興趣班的時候也有技巧,首先是方便自己,就近選擇,然后就是不要去報太昂貴的班,要舍得放棄。”舒爸爸說,舒新在接觸柳琴前學的是鋼琴,老師建議家里買一臺鋼琴,但舒爸爸沒有同意,而是租了一臺給女兒練習,第二年女兒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柳琴上,而且頗具天賦。
同樣是興趣班,舒新以前還報過跆拳道,結果去了第一天回來就告訴爸爸,不感興趣,舒爸爸也就不讓女兒繼續去練了,不感興趣的東西強按著孩子去學,并不會有好效果,而家長還要付出昂貴的學費暗自傷神。舒爸爸說,想要找到孩子的天賦,還有一個訣竅就是基因上的“同謀”,家長們自己感興趣且擅長的事物,也許也會隨著先天基因和后天環境轉移到孩子的身上,“前提是家長要了解自己,對孩子有要求,對自己也要有要求。”
哥哥與妹妹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
舒爸爸說,在女兒的教育上,大人也付出了很多心血。有時候考慮到太太陪女兒去這個培訓班試試,那個興趣班玩玩也很辛苦,彼時在外地工作的舒爸爸就經常坐火車趕回來,只為陪伴女兒幾個小時。
舒新還有一個哥哥,叫舒洋,按舒爸爸的話說,哥哥舒洋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的“試驗品”。妹妹舒新有了充分嘗試興趣班的機會,就是建立在哥哥的“慘痛教訓”基礎上的。舒洋小時候什么興趣班都沒去過,放養式“快樂童年”是不少家長崇尚的教育理念。但凡休息天,舒爸爸就帶著兒子到處去玩,在附近玩,出國玩。
那么實際效果如何呢?舒爸爸說,其實兩種教育方式不能簡單地比較好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出來混總是要還的”,無非是選擇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的問題。相比女兒在學校的如魚得水,如果一定要拿成績說話的話,舒洋在傳統家長的眼中就不算“優秀”。
但實際上,哥哥舒洋心里又有另一番抱負,高考結束后舒洋自認為成績不理想,而他在語言上很有天賦,于是花了半年時間從零基礎開始學習西班牙文,順利考入了西班牙馬德里大學。在出國求學的這段日子里,舒洋花了不少時間去“彌補”小時候的“放養”,發奮圖強吃了不少苦。
舒爸爸說,其實不論選擇什么樣的教育方式,選擇在哪里起跑,家長不能少的就是陪伴,但這種陪伴不是簡單地陪孩子學、陪孩子玩,而是一種“同謀”,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光家長說,不算,孩子應有自己的主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