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濟南市一所重點中學的老師劉詩文即將迎來屬于自己的節日,但她并沒有感覺到即將過節的喜悅。9月10日是中國第29個教師節,和往年一樣,劉詩文又將疲于應付學生家長熱情洋溢的節日禮物。
中國素有尊師重教的傳統,逢年過節給老師送一些禮物是最常見的表達感恩之情的方式。但問題是,所送禮物越來越貴重,超過了“感恩”的界線,奢靡之風愈演愈烈。有教師曾在微薄上爆料,一個教師節他就收受禮品總值過萬元。
過去的幾年教師節,劉詩文都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拒絕學生家長給她送禮。這些禮物通常是一盒月餅、一些購物卡、電子產品或者是部分日常用品。但劉詩文并不希望和學生的師生關系因禮物而顯得過于沉重,總是委婉地拒絕。她說:“有時搞得我煩不勝煩,不得已我只好關掉手機。”
一些豪華的禮單讓單純的師生關系演變成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加之個別教師對學生的貴重禮物欣然受之,甚至有的教師會主動索要,使得教師節送禮的情感性質演變成一種金錢交易。這被看做是師德滑坡的重要表現。
在這種變了味的交易中,送禮方和被送方都飽受折磨。對送禮方來說,出于教師對自家孩子能有更好教導的渴望,送什么、送多少、怎么送成為壓在心頭的一座大山。而對被送方來說,拒絕送禮的難度也不小。“去年教師節,一名學生家長給我送來一瓶高檔香水。我當時跟她推搡了好半天才退回去,沒想到過了幾天,她又用包裹寄了過來,我只好又跑好幾公里的路專門送到她家。”劉詩文說。
為了禁止教師收禮,中國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頻繁出臺有關規定,以剔除師生關系中的“銅臭”。中國教育部將教師收禮與師德掛鉤,并視為師德“紅線”之一。甘肅省教育廳專門發出禁令:堅決杜絕教師借教師節等節日名義,收取家長、學生的禮物、禮金、有價證券。一些學校和老師還公開發表聲明,承諾不接受學生及家長送禮,同時也號召學生及家長不要送禮。
從教育主管部門及學校的聲明看,斬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禮物鏈條已成為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但問題并非那么簡單。
濟南市一所高中學校新生入學軍訓時,一名學生代表全班同學給教官送了一盒金嗓子喉片。出于“不得收受任何禮品”的規定,教官堅決不收。這名同學事后說:“教官喊話太多,嗓子啞了,同學們買一盒潤喉藥送給他,以感謝他對我們的教導。從小家長和老師都教育我們要懂得感恩,我們做錯了嗎?”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說,給老師送禮的問題夾雜了歷史傳統、風俗習慣、人情往來等多重因素,不宜一概否定。如果拋開價值大小,禮物是一種傳遞情感的重要載體。從這個角度講,給老師送禮的行為不應該被輕易否定,畢竟“禮”的背后有著傳情達意的作用。所謂禮輕情義重,通過送禮的形式表達對老師感恩和尊重,未嘗不是一種值得鼓勵的行為,但前提是要拿捏好送禮的輕重與分寸。”
教育部教師司副司長殷長春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教育部反對教師節收禮,但不能“一刀切”,鼓勵孩子們制作手工禮物表達對老師的尊重、敬愛,中華民族尊師重道,代代相傳。
“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不加區分地禁止老師收禮,這是因噎廢食的做法。”河南省延津縣一中王老師說,“我們一方面在教育孩子們懂得感恩,卻又限制了一種最常見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劉詩文說,應該給教師節禮物劃一條價值界限,比如可以規定教師不得收受價值20元以上物品。“如果有了具體標準,我就不用擔心會違反規定了,同時也有理由拒絕家長們的貴重物品了。”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