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一學生課題組所作的調查顯示,與學長們相比,90后大學生的上網時間大幅提高,平均每天上網4.28小時,明顯高于80后大學生的平均上網時間(約3小時)。
在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指導下,該校陳異、周雋舒、王祝怡、孫博、衛伊美等5名同學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10所高校的1500名本科生中開展了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292份。調查內容包括網齡結構、上網時間、上網目的等。
受訪人涵蓋了本科各個年級。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每天平均上網4.28小時,每天上網時段集中在午休及19時~23時。絕大多數受訪人的網齡在2~7年之間,上大學前就有了一定的上網經驗。據調查,網齡在1年及以下的只有3.64%,2~3年、4~5年、6~7年、8年及以上的分別占到26.86%、26.39%、25%、18.11%。與此前的大學生相比,90后大學生初次“觸網”呈低齡化趨勢,許多人在初中甚至小學階段就已接觸網絡。
這項調查顯示,在網絡新聞、信息檢索、網絡社交、網絡娛樂4個選項中,48.10%的受訪人表示花費在網絡社交上的時間最多,29.28%的學生花費在網絡娛樂中的時間最多。信息檢索和網絡新聞分別只占12.70%和9.91%。
針對網絡社交的參與率明顯高于網絡娛樂的情況,課題組認為,大學生社交生活的豐富使其對網絡娛樂的使用減少,對網絡社交的依賴增加。與上大學前相比,大學生認為網絡娛樂浪費時間,對自己未來發展沒有作用,因而逐漸減少對網絡娛樂的使用。他們還發現,隨著年級的升高,在網絡社交和娛樂上花費的時間略有減少,這與高年級學生專業課程增加、忙于尋找出路的現象相符。
課題組認為,盡管大學生普遍使用網絡了解新聞,但花費在新聞閱讀上的時間較少,表現為興趣高、持續性差的“快餐式瀏覽”特征,樂于追逐國內熱點,特別是具有煽動性的新聞,而對時事了解和分析不透徹,新聞閱讀淺層化。在網絡新聞中,90后大學生對政治、財經、科技類信息關注較少。
調查和訪談還顯示,目前的網絡教育資源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網上學習“有心無力”。學生參與網上教育的主要途徑是網絡公開課程。自2011年1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20門“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以來,網絡視頻公開課學科的覆蓋度、選題的細化度都在逐步提升。但視頻公開課具有政府主導、課程內容少、政治和文化導向性強等特點,在教學水平、硬件制作和包裝、課程更新速度及教師講課方式、理念等方面仍有不小差距,在激勵機制與互動方式上無法滿足大學生網上學習的需求。
課題組指出,大學生作為最活躍的求知群體,信息獲取、情感交流、社會體驗、思想意識不再僅僅來自校園,學生對社會的觀察也不再僅僅來自下基層、下企業等實習機會,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網絡來實現——網絡正在成為這一代大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實習基地”。(張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