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名校名師在本班講課,偏遠農牧區學生通過視頻直播同時聽講,并可通過視頻向千里之外的名師提問請教。”這種被稱為“同頻互動課堂”的教學模式,正在內蒙古自治區逐漸推廣開來,以促進教育的均衡發展。
記者25日在巴彥淖爾市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教育信息化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了解到,目前全區已有35個旗縣區開展應用“同頻互動課堂”,使城鄉“強校”與“弱校”結對,互動教學、教研,探索解決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問題。其中,巴彥淖爾市7個旗縣區的144所中小學,全部建設了“同頻互動課堂”專業教室。
“這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的一種有益嘗試。”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白向群說,近幾年自治區教育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其中全區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由2012年的35.6%提高到目前的96%,99.4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使信息化教學在內蒙古中小學校得以普及,并初步形成數字教育資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格局。
“影響巨大,反響強烈。”當地名校內蒙古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張偉說,今年秋季學期以來,該校與東到呼倫貝爾市、西至阿拉善盟的36所農牧區學校,通過自治區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直播本校的優質課堂教學,受到廣泛好評與歡迎。他認為,“同頻互動課堂”是教育領域在“互聯網+”時代的一種創新,盡管還是一種新的有待進一步探索完善的教學模式,但它將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種新常態。
“這是我們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廳長侯元說,內蒙古將通過“同頻互動課堂”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讓更多的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推進城鄉、區域、校際教育的均衡,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白向群介紹,鑒于此,內蒙古希望借助信息化手段使城鄉學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內蒙古計劃,2016年底實現“同頻互動課堂”在自治區102個旗縣區全覆蓋;2017年基本建成以自治區平臺為核心、盟市區域平臺為骨干的教育資源和管理服務平臺,為學校信息化應用和向社會服務提供支撐。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